何静堂院士:建筑设计的理念、素养、创作-凯发k8官方旗舰厅
在一个建筑师的成长道路上,外在的教化与内在的修养的种子是如何播下并培育的?他们的作品为何会获得大家的喜爱,同时又展示着不同的个人风格?
6月9日,以“建筑师的成长:教育与修养”为题,中国勘察协会高等院校勘察设计分会建筑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u7 design中青年建筑师设计”在清华大学主楼“深度”举办。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等院校勘察设计分会建筑专业委员会领导、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出席了会议,高校设计院院长、各大高校设计院中青年设计师进行了《理念·素养·创作》的演讲。
以下为现场实录:
何镜堂:非常感谢庄院长,感谢清华大学,感谢各位教授和青年建筑师们,今天我非常高兴,来到我国最高学术殿堂清华大学,能够来到一个非常隆重非常精彩的地方和大家做一个交流,感到很高兴。我是一位教师,也是一位建筑师,应该讲60多年前,我开始学建筑。当时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我们的城市更美好,建筑更加辉煌,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所以就学了建筑。我在念中学时非常喜欢画画,也喜欢数理化,因此,当时的老师建议我学建筑,建筑是半个工程师,也是半个艺术家,因此,我从1956年开始开始考上了建筑,从此跟建筑结缘,一直到今天。
几十年来,我一直在一线创作,也经历了社会和人生的许多阶段。我很荣幸,最终能赶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成就了我的建筑人生。今天在座的都是献身于建筑事业的青年英才,是青年建筑师中的佼佼者,是我们建筑事业未来的希望。今天,我作为一个过来人,想和大家谈谈我对建筑创作和建筑师成长的一些感悟,希望能够对青年建筑师的成长有所启发和帮助。
今天我介绍的题目是《理念.素养.创作》,包括做人做事也一起谈一谈。首先谈理念,这个创作理念即理论的构建,传统与创新是建筑永恒的主题,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验证考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从事创作的源泉和根本,离开了传统就会迷失方向,推动文化的发展,基础是继承,关键还是创新。建筑创新既反映当今人类的先进思想、观念,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同时也要结合国情、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因地制宜,坚持建筑的本体,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创作有中国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新建筑。
我们传承什么呢?概括来讲:我们要传承中华文化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观。和而不同,不同又有协调,我们还要传承什么呢?我们要传承中外优秀的建筑文脉,古今中外,皆为我用。我们还要传承什么呢?我觉得应该传承维护建筑本体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筑为人用。创新是什么呢?我提了三条:
第一,创新应该突出地域性,使建筑与自然和环境融为一体。创新还要强调建筑的文化内涵,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既本土又现代。还有我们创新应该突出时代性,彰显生态与技术的进步,引领时代的精神。
第二,我再谈谈创建和谐的人居环境是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中华文明自古崇尚“和谐”,以人为本,以自然为美,构建整体和谐、舒适、宜居的物质和精神空间环境是古往今来的理想人居环境给我们的基本启示。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努力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绿色,和谐的人居环境,在社会层面体现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筑层面体现了城市,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筑文化层面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的和谐统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想的绿色和谐人居环境一直是我们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
第三,我想谈谈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筑创作理论。我觉得创作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必须要有正确的创作思想和理念,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着重点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思想。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本土文化,同时也基于对建筑本体、融合环境、彰显文化和永续发展等多维度的综合考虑,我从对建筑基本属性的理解,对和谐理念的传承以及大量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指导建筑设计的“两观三性”论。
大家都知道建筑这门科学和工程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第一,跟艺术有不同的地方,有相同的地方,像所有因素都对建筑有影响,我曾经说建筑没有一百分的,没有绝对正确的,没有唯一性的,就因为它受的影响的因素太多了。包括传统、技术、历史、经济、生态、环境、科技、风水、美学等等,数不完,我把这所有的因素从三个角度来理解它,从地域性挖这些因素,从文化的角度挖掘这些因素,从时代这个角度来挖掘这些因素,在这个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把它归纳成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观,从而我形成我对建筑创作的比较完整的“两观三性”论。比如建筑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建筑它都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搞一个电影院,不管你在北京搞电影院或者在广州搞电影院,或者将来你在美国搞一个电影院,就有共同的点,就是功能最基本的,我要看得清楚,听得清楚,看不清楚,听不清楚,很不舒服,这个就是共性的因素。但是北京的电影院跟广州搞电影院跟北京搞电影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在于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城市跟它的关系,还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条件等等,形成不同的电影院。如果按照这样一个逻辑去考虑一个的话,你就不会做成千城一面了,不会做成都一个样子了。
还有文化非常重要,吴先生说过建筑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文化,悉尼歌剧院大家很多人都去看过,我也去看过很多次。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的,70年代盖的,到现在才三四十年,已经成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实事求是来讲,这个馆本身功能也不是特别理想的,但是这个剧院成了澳大利亚人一个文化的标志,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精神,就是在于它的文化,在于它体现了澳大利亚人那种创新的精神,那种建筑跟海湾跟文化高度融合。我们常常每年都看到很多年轻人看它,很少人为了花钱看他的表演,就是感受他的文化。世界上能留存下来好的建筑都是它的文化,包括教堂也好,包括大学也好,都是这样。虽然功能改变了,它的文化价值还在。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一个合乎逻辑的设计构思的过程,常常是从地域中挖掘有益的基因,成为设计的依据,从文化的层面深化和提升,与现代的科技和观念相结合,并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观加以把握,创作出“三性”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也是我们长期对建筑本质的理解,本体的理解,通过大量的建筑创作,形成的一种理念。我刚才也讲了,我们很多建筑大师都有各自对建筑的理解,都是跟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经历等等有关系。基于我对建筑创作的理解,形成这种理念,并且以这种理念来创作许多的作品。今天我举一些例子,都是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和我的团队共同劳动的成果。这个理念在前个时期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人民日报了登了一篇理论的文章,和谐理念与建筑“三性”,也是我这个思想的一个概括,叫我写出来了,他们作为当前创作思想的一种想法。
第二个大问题,我想谈谈建筑创作思维、素养和团队。第一小点,以人为本,筑为人用,是建筑创作的基本点。一个好的设计,从立意、够用到方案的形成,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以人的尺度为准则,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检验标准,以人为本、筑为人用是建筑师从事建筑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不能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作为检验的标准。
举个例子,这个作品,大地的纪念,这是汶川大地震的一个项目,这个几年是扎根于大地的地景式的建筑,它表达了大地的纪念这样一个主题。它营造一个很自然、平和、静谧的自然场所,我把它定义为从记忆到希望,差不多我们每做一个项目都有一个定位,所有的项目一开始做方案之前都经过,做定位,这个定位就是大地的纪念,从记忆到希望,让人们记得这个事件,记住地震这个场景,最后引到人和自然的和谐,不是跟自然斗。以低谷的姿态,与地形紧密结合,平静而有力。由记忆到希望,既记载了地震的事件,也悼念了亡灵,把这个建筑搞起来。从平原很平实的一个建筑,我们做了三个厅,一个地震灾难厅,一个灾后重建厅,还有一个5.12厅,通过三个展厅,埋在地下不同的标高,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前面是很悲痛的,第二个,灾后重建,是一种精神,第三个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转换,通过空间的转换,我们做了四个方面,第一是以水为主的,第二是以土为主的,第三以树为主的,第四个以阳光为主的,通过不同的人跟自然的沟通这种感受,逐步把人的情感从很凝重慢慢舒缓,最后好像一种希望。空间有收和放,虚和实,高和低之间有一种过渡,通过各种各样建筑的元素处理,把人结合情感,就会有这种精神的体验,是这样一个建筑。今天这个建筑师来了,荆博士来了,很多裂空,地震有一个小学,当时倒了,只留下一个国旗,这个方向对着它,还有一个方向对着大自然的,通过建筑元素的处理,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化,跟情景密切结合起来。这个建筑很便宜,都是用当地的石头堆积起来,面积也不大,这个也是得了比较高的奖。这是入口的地方,这是水庭,通过水庭过去,把人的思想,人的感情净化下来。地上看,这是一个凝思的地方,这是室内空间的处理,有三十多个院落,黑砂岩当地很便宜的材料把它堆起来,空间的变化可以看出来。
第二个建筑就是泰州民俗展示中心,这个建筑位于传统民居和城市肌理框架的一个地方,矮的部分看右边的部分,是当时的民居群,另外一边就是大马路,是一个新城,处于新旧交接的地方,是建筑完全不同的情景整合在一起,又能够体现文化的传承和传统,具有很好的关系,又能够和新城发生关系,我们通过建筑的处理,融合它的碎片,既包容当地的生活,成为城市有机生长一个独特的特点。我们吸收了江南水泽院这种理念,从它的左边民居群,展厅都是一层很小的体量,它的右边,城市大马路,两层半,高低错落,形成一组过渡非常好的建筑。它的参观路径,给人一个空间一层层过去,这个地方是中央领导人胡主席出生的地方。
我们为了做这个建筑,它这个非常重要的建筑,我们当时为了调研民居的特点,我们派了小组调研,最后我们调查报告52公斤厚,后来送给当地政府很感动,从来没有一个设计单位给这么隆重的材料给我们。左边民居怎么做的,我们中间的部分,怎么用现代材料把它转换,不断对称,它有传统的一些元素,一些感受,但是材料完全是新的。它的墙体原来是砖,我们用石头做,它的屋顶虽然是小坡顶,但是我们用石头做。从大马路那边看过去,两层半,肌理的组合。这是入口的处理,做的比较细腻,室内的空间的处理,这个就是局部的一些处理。我们非常注意可持续发展,以绿色建筑的标准来要求,从一设计开始,就按照绿色标准来进行设计。所有的部分,包括布局,包括建筑结构、材料以及、管理等等,全都按照绿色的标准来做。开幕之后,就拿到三星验证标准,我们当然还是第一个拿了这个标准的,这是第二个例子。这是以人为本,筑为人用的一个概念。
第二个小点,建筑师要有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综合的思维能力。建筑师要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既要有数学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有艺术家的形象思维能力,既要懂得1 1=2的道理,又要学会1 1不一定等于2的辩证思维。建筑师还要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建筑诸多影响因素中,建筑师要善于综合思维、善于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常常讲一点,一个创作形成的全过程,往往也是各设计阶段不断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刚才讲了,这是建筑的本体,建筑的特点,它就是这样一种专业,没有一百分的准确,所有的因素对它都有影响。面对这么多因素,你怎么综合,怎么取舍,抓主要矛盾成为我们创作思维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教学生也这样说,有些念了几年建筑,原先他习惯于数学的思维,最后他不善于变通,不善于抓主要矛盾,往往不适应,最后还不如有些同学非常灵活的来解决问题。这里有一张漫画,我以前放过,这个很有意思,很滑稽,一个建筑师在画图,周围围着一大批人,有领导,有群众,有,有同事的,有老百姓,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给他提意见,你这个建筑应该怎么做,应该加点什么东西,这个建筑师如果你完全听他讲,这个题目叫无所适从,我不知道怎么办了。这个建筑师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办了。一个聪明的建筑师在各种各样的意见面前,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他能够应付。从无所适从中变成有所适从,这才是一个聪明的建筑师。年轻建筑师在思维方法上,一定不要像数学家那样的思维,也不能像艺术家那种天马行空的思维,理论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锻炼,你就会很清楚,就会作出有品质的一个好的创作。
这是一个例子,这是北京大厂民族宫,这是一个伊斯兰文化,回民社区,当地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回民,也包括一部分汉民,里面要盖一个民族宫,这个宫殿如何体现跟当地的文化融合?要解决高。灿烂的伊斯兰文化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诗一般的表现出来,一个圣殿,一个宫殿,一个殿堂,同时又是老百姓人们希望能够有一个理想居住的一个场所,所以它是一个家园,它既是一个圣殿,又是一个家园,融在一起,希望做的非常非常纯洁。这个地方很大,非常好,56个拱一圈,我们把伊斯兰文化常见的元素,拱,吸收了它的一些优点,一些元素,但是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技术把它给做出来。它是56个拱,象征56个民族,我们天圆地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概念和伊斯兰文化的融合,一些元素的组成,把它加以融合。
当时搞这个建筑的时候,这个拱非常难,很多建筑过去我们画完施工图,交了就完了,不行。做完只做一半左右,大部分都是现场解决的,比如拱十几米高,这个拱用什么材料?我们当时现场做了比较,混凝土的这是一种,第二个是金属的,也做了,还有石头也做了,经过比较,发现石头还是比较好。白色的拱的纹理怎么样?是光面的还是毛面的,做了1:1的现场比较,最后用大理石做的,做一种朦胧的感觉,后面这个图案,伊斯兰的一种花纹图案,一米乘一米一块,我们结构看不出来,融在一起,很细的。里面加了一个玻璃,两个一融合,一重复,就形成一个非常纯洁的气氛。晚上灯光也不错,水池也非常重要,开始我们坚持40公分的,后来甲方钱出的比较多,造价稍微贵一点。后来协商结果,一个斜坡过去,慢慢升上去,由于很纯,当时这个水我们很浅的水,当时他们说要加栏杆,后来我说我们国家西湖都没有栏杆的,但是从来讲,他要。怎么解决呢?后来我们把水压的很低,很少的水,很宁静,小孩可以下去玩,不加栏杆,加了很难看。造型跟我们拱的造型是统一的,另外由于这个建筑很纯,建筑这个圆的这个地方是开会用的,上面有天花板,这个顶当时用什么材料?用石头太重了,施工很难。后来考虑到它比较高,镂空的,半露天的花园,到了晚上反过来了,灯光一亮,非常好的景色,慢慢渐变,很漂亮。那天是下雪,一个雪景,飘下来,一个露天的花园,非常有诗意,这是比较有诗意的一个场所。
这个也非常重要,这个细部处理,因为中间是圆的,镂空,大家去过英国博物馆,他就是这样做的。一个主构件,一个次构件,不要乱七八糟,一个构件就是一个构件。阳光底下,这个影子非常漂亮,很有诗意。里面的材料很高档,里面的材料是用石头做的,房间里面不是,只是外面。这个水的倒影非常漂亮,开幕之前我去了,我说姜书记你千万不要开幕的时候挂红旗,他说不会,没挂红旗,挂红旗就和气氛不符了,我们通常中国一开幕就挂红旗,这个图我很喜欢。把伊斯兰文化特殊的特点,我们对伊斯兰文化也不了解,把它最有特色的特点抽象出来,加以纯化,把它重复使用。建筑师把很多经验吸收过来,加以利用,我们建筑师都要追求创作的激情,我创作也是很有激情的。
第三个小点,建设创新和谐团队是从事建筑创作的基本保障。建筑是复杂的又是综合的,建筑设计往往需要在相互协作的群体性创作中完成。多年以来我们在不断的竞争与追求卓越中建立起一个协同创新的和谐团队,成为我们设计创作好的建筑作品的有力保障。面对激变的中国,大规模建设,一个人做不了什么建筑出来的,这么短时间,这么大的量,一个人做不出来一个建筑来,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团队才行。我的所有作品都是跟我的团队,跟我的博士一起完成的这个作品。我的团队里面,我是非常强调以下这四点,第一,我们统一有一个思想指导,就是刚才讲的“以两观三性”理论指导这样可以概括我们对建筑的理解,怎么创作,要人与自然和谐。第二,强调合理的创作思维,第三,敢于竞争,敢于创新也很重要。我今年79了,没几个月就80了,还是一样参与招标竞标,输了是经常的情况。最近都是比较重要的竞赛,全世界多少名师参加,我们输是正常的,但是也不能全输,没有赢的机会。开始有点担心,这么老了,竞赛的都是青年人,输给人家觉得很不好受。我怕人家笑我,后来大家不会笑我,挺好,输有很多情况,第一没有人家好,输了就是输了。有些我认为还可以,评委意见不一样,就想开,不要想它。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我说肯定有不足的地方,但是我不去想它了,我只是往前想。敢于竞争,敢于创新,建筑师是靠作品说话的,不是靠文字说话的。
我1983年从北京回来,今天都是年轻人,我谈我的一些体会。我是我们学校唯一一个研究生毕业的,本来想大干一场,结果文化大革命,没有这个机会。我到北京,我进不去北京市的单位,当时我很努力工作,没有搞我喜欢的创作,因为我是搞民用建筑的,我的导师对我的培养也是这样的。后来我开始思考人生了,到底怎么办?我那时候40岁左右了,一种办法就是继续留在北京过小康生活,那时候来北京很难的,我夫人那个单位很好,过十几二十年就可以退休了,就可以过小康生活。后来我还是不甘心,我还是想干一干,出于我对这个专业有热爱,有激情,想搞一点创作。我悟了很多道理,我30岁前后没什么机会搞建筑,但是我悟了很多道理出来。建筑师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也不是靠写文字写出来的,必须通过创作实践来体现。反过来埋头搞创作,整天画图,提高不快,必须边创作边研究建筑,把设计和研究结合的道路。改革开放开始了,广东开始开放,学校有个设计研究院,现在大学都有了。那时候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去的,经过几年努力,快要走之前,问我想清楚没有,我们下决心下来,那时候45岁了,我45岁以前没有一篇文章,没有一个作品,没有一个奖,45岁回来第三天就有一个竞赛,那是我最早的一个作品。我的老院长问我能不能搞,那个年代搬家是火车货运的,一个星期才到的,老院长跟我一讲,我说机会来了,于是我就干了二十几天,跟我夫人一起,晚上熬通宵,做了模型,一早坐汽车送到深圳,那时候交通不方便,中午才到,到了之后,深圳的速度很快。上午给你评标,中标了,就一句话,把我人生改变了。答完之后,我自己定了条条框框,要把设计的时间赶回来。45岁了,按照正常渠道,干十几年就退休了。我就定了三个条框,每个作品我要把它认真做好,做成精品。第二,每个作品我能够想办法得奖,每个作品我要总结,写文章,写学术论文发表,总结,每个项目都按照这个标准来做,在建筑史发表了七十多篇文章。我喜欢研究建筑,设计、研究、教学三位一体,这条道路是很好的。我们现在环境发展好了,包括庄院长,包括梅老师都是走这样一条道路,我也是走这条道路奋斗过来的。不一定非得这么走,搞建筑师的人首先要热爱,第二,把设计和研究结合起来,不要老是埋头干,也不要仅仅写文章,不动手,要把它融合在一起。
我从83年一无所有,99年进了工程院,把设计全抢回来了。凤凰卫视名人启示录有两集,他说我用了几年时间,做了设计师几十年做成的事情,把它结合起来了。这是多讲了一些话,第四个很重要的一条,树立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我们团队非常重视这一点,我跟学生在一起,每个学生我们一开始的时候,首先一个任务来了,我们大家去研究定位,怎么定位?定位完之后,我们就分头收集资料,对这个项目有关的国内外怎么搞的,收集一些资料。有人专门研究地形地貌,这样的地形怎么研究?还有人研究当地的文化,慢慢放开设计,一放开就一大堆方案,你要慢慢收。每个学生他提的方案都有他的道理,这个方案从他这个角度来讲是对的,从大的方面,不一定最好。慢慢收,从大的方面进行思考,经过比较选择,这样做的方案常常是好的,但是它不会差的太远,不会一下这个项目离谱了。经过团队的提炼一般不会很差,有一个和谐共事的团队是很关键的。不要怕输,输多就会赢的,有好的思想,有好的团队,不会总输的。
这是我们的团队,这是我们一起共事的同事,包括我的那个博士是设计大师了,我们现在设计院有四个大师,一个结构的,三个建筑的,经过不断的培训,不断的发展。大家精神状态很好。
下面我举一些例子,大家都知道校园是我们的强项,包括清华、同济各个大学都搞了很多,正好我那时候是1999年进了工程院时候时候,又开始新的思考,那时候全国大学大发展,那时候我们投了浙江大学,浙江是四个学校并校,李岚清当副总理抓这个事情,几十个方案竞赛。后来我们中标了,我们开始团队研究大学了。研究大学怎么研究呢?我在想大学的规划怎么样适应现代化人才的培养,研究这个问题。像我们那个年代年纪大的人,当时老师讲课,我在底下听,老师讲一句话我把它记下来,考试考一百分就是好学生了,这种学生出来了,他的优点是听话,但是创新能力不行。现在我们国家需要创新型的复合型的人才,怎么人才培养呢?我悟了很多道理出来,其中一条就是环境育人,我们创造环境,提供共享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在一个非常好的环境里面能够碰撞,产生思维,后来按照这个理念搞了很多大学。这个大学不是一个很出名的重庆理工大学,它是一个山水大学,重庆是山区,它的大学是从山门进来的。有一个山顶公园,非常漂亮。依山就势来搞的,高低错落,里面空间挺流畅的。大学在半山腰上面,这是川北的一些屋顶,教学楼的情况,山顶水塘。这是宿舍区。
建筑师需要有匠人精神,匠人精神首先是一种对建筑创作的热爱和发自内心的激情,因为热爱所以痴迷,所以激情澎湃。同时匠人精神又是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设计作品的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设计态度。我常常跟学生讲,做100个产品不如做一个作品,做100个设计不如创作一个精品。学无止境,一生努力,一生坚持,没有最好,但追求更好,没有完美,但追求卓越。这也是我们的宗旨,希望往这个方向来努力。
这里有一个例子,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可能有些同学看过,当时在1963年左右,我研究生的论文是写医疗建筑的,他这个书挺有意思的,长条的一本书,他借给我三天,当时60年代,连个钢笔都没有,他只给我三天,我住在西单附近一个小胡同里面,那时候研究生,条件很差的。我坐在小板凳上,用手把它抄,当时没有尺子,都是徒手画的。你看这些都没胶的,那个还是原稿,这本书还在。我经常拿这本书给我的学生看,他们傻眼了,现在我跟学生说抄一遍行不行?坐不下来。当年我们是这样一种条件。
下面一个工程,我想谈谈这个工程,这是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旁边的一个建筑,这个建筑当时就是中央投资的,是中央的项目。钱老还在就不至于叫图书馆,很小一块地,我们中标了。中标之后,由于这个建筑太重要了,钱老大家都很尊敬的科学家,拿到工程院找人,意见多了,大家都很尊重钱老,小姜博士他也参加这个项目。原来我们的题目叫钱学森之路、之道,但是觉得不够,他们不是特别满意。最后我们推翻之后重新做,现在这个项目叫石破天惊.大地情怀,钱老从事的事业,石破天惊,钱老的事业,经过一生的努力,走到辉煌的顶点,石破天惊。我其他不讲了,建筑和周期的环境协调,这个是钱老的像,15×15米,中央决定,要求2011年12月11号钱老一百周年开幕,那时候是2011年7月份了,剩下没几个月了。请美术家做,美术家提的方案很具像,不理想。怎么办?我们博士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你看的是用一种材料的挤压式材料,用五种纹理,最后组合,光线很理想。这是用象素把它分析出来,纹理打出来,这是1:8的比例,有点影子的。把它放大,这是上面的纹理,他们就说行了,赶时间,赶紧把它放大贴上去。后来我说不行,一定要做一个1:1看过,1:8和1:1不一样,开模一打开,完了,没办法交代,政治事件。开幕的时候胡主席亲自写批示的,关于开馆的批示,当年是李长春是常委,俞正声、刘延东都来了。
我说一定要做1:1的看过,后来做了1:1的,这是1:1的。南京郊区做这个1:1的实验,那个地方没有高楼,平地看不出来,因为它大,他们给我捉了一个梯子,我跟郭书记,他扶着我上去,我第一次坐这个,它是这样走的,跳跳跳。还是把它完成了,纹理很好,是钱老的纪念馆,里面摆着钱老的手稿,非常好。当年开馆的时候,中央人民日报就挂了一个牌,社会主义教育基地,年轻人参观很多。应该再去看看,看看钱老这种精神。钱老非常好,他很多东西保留下来,这是当时那个火箭东风二桥,这里面的陈列馆,内部的情况。这个照片很有特色,是钱老从美国坐船回来的时候,当时全家照的相。他夫人蒋英坐轮椅了,没法过来。他儿子过来了,他女儿从美国赶回来,是音乐家,他对这个馆非常满意,跟我照的相,他儿子特别像,跟钱老那个像。后来李长春参观的时候,他就说这个馆的设计,延伸了钱老一贯的创新精神,说了一些对我们很鼓励的话。
做建筑先学会做人。建筑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要学会做人,把社会整体作为最高的业主。把自己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参与建设的全过程。一个建筑师的素养,既包括他的专业技能,也包括他的创作理念、他的人品和合作精神,这几个方面都一样重要。一个成功的建筑师,勤奋、才能、人品、机遇缺一不可。同时建筑师还要敢于竞争敢于拼搏,不怕输,输多了总会赢的。这就是我对建筑师做人的一些体会,这几句话,勤奋、才能、人品、机遇,我是我们学校培养的第一个院士,当时对全校做了一个报告。这几个字是我们校长总结出来的,勤奋不用说了,才能是你具备这个能力,人品非常重要,我们建筑一个人做不了的,建筑是一个社会性很强的工作,不像画家、音乐家,画的不好可以撕掉。建筑师不行的,建筑师一个人做不了,你必须要跟人合作共事,以人为本,要有很好的品德。我们有些学生很强,但是后来做不下去,不能跟人很好的合作,孤家寡人。一旦前面三个达到了,一旦机会来了,就有机会了。像我的导师他就是那个时代不行,没办法搞了。他夫人是一个德国人,他后来没办法回国了,在国外没法发展了,很可惜,没有这个机会。
我是赶上最后一班车,你们多好啊,二十几岁,出了很多作品,我45岁才第一个作品。有这样一个情况,机遇就来了,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很重要。举个例子,这是维特鲁威教授给我的一张话,建筑师应该擅长文笔,熟悉制图,为什么我们要多学一年?还不够的,还要学的。我再举这个例子,就是这个机遇,当时所有人都去投标,4月二十几号摘牌,06年、07年,当天晚上我跟我的团队一起讨论,参加招标。这个机会抓住了,如果不参加招标,肯定当评委了,要当院士都会去当评委。谁也没想到中标,344个方案,谁能想到中标呢?进去之后我们是一个合作,搞一个项目,领导的意见很重要,搞一个大学,校长的意见很重要,到这个中国馆,全国人民都是甲方,13亿人都要说话。各种各样的意见一大堆,我说我不去看网上了,大家努力做好就行了。搞成了很重要,搞不成,全民不满意。
这个作品不是一个单位能搞得完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体会,这个工程,我们和清华都是很好的,两个方案都很好,最后拿哪个方案?中央三十几轮部一级的讨论,搞了一个多月,最后中央定的,上海世博会的方案,国家中国馆以华南为主,吸收清华的经验,当时吴良镛老先生打电话给我,能不能要我组织一个团队大家一起搞,我说非常好。我也希望这样,因为建筑不是一个单位的问题,更不是一个个人的问题,因为它代表中国。如果能够把全国各地的,北京的、上海的、广州的联合起来,大家共事,很好。组织一个团队,开始上海不大同意我们搞下去,一个广州,一个上海,一个北京,这个东西必须要理念延伸过去,我带着团队住在上海,把这个问题解决。我们在上海租了一个汽车,租了一个酒店,就干起来了,最后合作的非常愉快。我现在跟姜毅很熟,他每年都去看我,每年生日他都来,我生病都来看我,这种友谊非常好。大家愉快共事,这都是共同的成果,非常好。里面很多细节,不谈了。
包括中国红,中国红定了九个多月,因为我没把握。中国红,记者追问什么叫中国红?我说天安门的红,后来我买了两包中华牌香烟,是红的,拿去讨论这个,偏紫了,后来我说国旗的红怎么样,国旗不好,一个小女孩穿一个红衣服很漂亮,一个红花放漂亮,一旦70多米,这么一个庞然大物,16万平方米,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上海环境允不允许?上海老百姓同不同意?一旦盖起来不行,裤衩,各种各样的不好听的名词就来了。我就要求成立一个顾问委员会,而且我希望请上海的专家一起参加。经过十个月的研究,也跟中国美术学院合作,我们提出要求,很多人比较筛选,最后决定了这个中国红。你们看到是四种红,开始我们用玻璃材料、金属材料还有各种新材料,我就要求做1:1的,用金属的,什么纹理又研究了很久,光面的还是毛面的,奥运开幕那个晚上,张艺谋搞开幕式的时候很有中国文化特色,用很多吉祥的图案来做。我们也用这个图案做,结果发现不行,像个虫子一样。后来宽度又研究了,三公分、六公分、九公分,一看九公分不行,像集装箱,后来用了4.5公分,比较接近了。研究了很久,它的构成是比较现代的,就是这种组合。
园林,清华大学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第七馆的屋面,九州清宴,用圆明园一个景加以利用,屋顶花园就是40米高第七馆的屋顶全是水,水里面有一个岛。这个做的很有特色,这个屋顶花园很漂亮的。中国红阳光好的时候,颜色还是很鲜艳的。吴冠中的藏画在里面,这个建筑还有一个特点,是生态的,全天候冬暖夏凉,被动式的节能处理。现在这个馆基本上大家都能接受,重庆说像火锅,成都人说是打麻将的桌子,大家都说是中国的就行了。如果大家都说像一个东西就死了,现在看不出哪个朝代,但是一看承认这是中国的。当时开幕之前,胡主席接见我们的场景。这是我的博士收集了资料,作为一个符号了,吃饭的东西都有,能够接受这种思想。
这个作品大家看过了,大家都知道大屠杀也是国家公祭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是纪念日本万人坑这个事件,这是齐康院士80年代做的一个万人坑的作品,后来中央决定把它扩大到700米长,我们中标把它搞起来了,它是一个刀把型的长条地形,我们利用这个地形和万人坑融在一起,做成一个空间序列。从进门见到的部分是一个纪念馆,表示历史的事实,到了悼念墙就是一种反思,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空间序列。就像写一本小说一样,有开头,有序言,有高潮,有结尾,形成一个空间序列。为了达到不同场景的感受,我们就形成不同的场所感。前面没有生命的,死亡的,屠杀的,我们用灰的黑的,通过空间的变化,通过材料、色彩、光线等等变化,强调场所感,形成比较完整的空间序列,从赞叹到平静,从屠杀到和平。雕塑跟它的配合也是非常到位,这个是连廊和建筑之间的结合,互相辉映。
这是墙面的肌理,断刀,裂缝的地方断刀,有点象征意义。进到里面,叫死亡之城,用灰色黑色的石头,走路的地方有沙沙的声音。人的表情,可以看的出来,到了这个场所你很自然的流露出来的表情。这个也是一个雕塑,这是悼念的场所,进到大厅,30万屠杀,非常简练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黑的高的就是原来万人坑,当年搞的由于条件限制,它是透光的,阳光不断的交织,里头变颜色了,后来中央提出来,一定要做成一个密封的,恒温恒湿,我们做了一个处理。通过建筑元素处理,一个桥就十几米长,两边是水,两边点蜡烛。开始点蜡烛,后来不行,人太多了,现在这个馆11年七百多万人参观,排世界第二位了,第一位是故宫,卢浮宫和它的参观人数差不多,是一个非常好的场所。这个地方走的时候,两边用黑色的磨光,磨光映射,光线无限的延伸这个感觉。你走这条路,你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事件?就中国不强大,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从这里出来就是一个和平公园,一个非常宁静的水,这是一个象征和平的雕塑。现在我们搞的一个森林馆藏,两百米乘一百米,五万多平方米,是一个地景式的建筑,埋在地下是一个展览馆,地上就是城市公园,24小时对外开放,我们做了一个地景式的森林馆藏。中间有一条路是森林之路,这个也是刚盖起来的731纪念馆,731部队日本一种反人类罪行的做人体实验,后来日本溃退的时候,把它全拆掉了,但留了一点证据,还留了一些房子。现在已经成为文物了,我们在它旁边盖一个纪念馆,这是原来的场所的照片,这是一些草图。原来这个地方,在它的旁边盖一个纪念馆,就像一个破碎的黑盒子,半埋在地下。整个建筑就是非常低调,非常宁静,你可以看到这个房子旁边的高房子,原来日本人的办公楼。几个像烟囱一样的象征着当时的人体实验,里面建筑裂开的地方,所有裂缝的地方也是一些遗址的地方,这种场所气氛非常浓厚。在哈尔滨,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这个建筑,这个建筑完全是黑的发光石,半埋在地下的破碎的黑盒子。大家知道坐飞机一旦出事了,找到黑盒子,打开就知道真相了。我们有点像这个,黑盒子,半埋在地下,里面一万平方米的一个纪念馆。
这是下雪的时候一个场景,这个地面就是原来遗址的地面,把它连接起来,基本跟遗址是融为一体了。把这个场所感浓缩出来,这个铁路当时运输用的,入口的地方也是一个水池,通过这条路往遗址那个地方走过去。现在看那个烟囱,还是保留的,它的锅炉房,房子也是原来的,处处的建筑与周边的环境和谐,融为一体。这是室内的一些场景。
这个是刚刚盖起来的,还没开幕。广东的六祖出生的地方,他的家乡,这个建筑是禅意非常浓的。今天来了好几个博士,都是参加这个项目了,非常宁静,后面是一个山。建筑本身看起来是传统建筑,但是已经把它革新了。这是空间序列一层层过去的情况,它是一个群的建筑,进到里面还是挺有气氛的,大家将来有机会去开一次会议挺好的。中间是一个纪念堂,两边一边是会议的,一边是展览的。这个水很宁静,进去的时候两边都可以进来,这是两边的庭,也做的比较新一点。
这是厦门大学新校区,是在珠海,1900亩,把它搞起来,时间问题,不细说了。地面全是一个大公园,澳门从地下开隧道进来,现在这块地归它管了,上面是大组团的书院,把闽南的特色和南方的风情结合起来。这个大学的特点,它把景观跟建筑同时完成,完成度很高,进入像一个比较完整的大学。它的环境都是相当优美的,也没有什么大规模高低错落。中间是图书馆,左边那个是主教学楼,右边是办公的地方。拿到一个绿色三星标准,学生活动中心,这是在两个河道交接的地方,结合非常好的休闲活动,公共场所。这是学生活动中心的处理。
301,我们搞了一个海南三亚中央首长疗养活动的地方,对外不好播出来的。盖了一个五星级宾馆,完全对外的,做法吸收东方传统特色来做的宾馆。面向大海,从后面看海边整个大园林,非常好的一个五星级宾馆。里面的装修,很多很有东方色彩的处理手法把它做出来,做的比较完整。这是大堂的部分,喝咖啡,这些小的地方。珠海的一个标志塔,它是国际竞赛竞标搞起来的,它是凤凰山,像凤凰羽毛一样,我们做了一个建筑。它的顶上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的场所,利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市民活动的场所,市领导提出来能不能往地下做点发展,像一个植物园一样。考虑南方气候,比较通透的处理,像羽毛一样。
中山大学我就不谈了,这是珠海分校。这是汕头以色列理工学院,当时搞完不理想,找我们,后来我们团队做了一个设计。他这块地最大的特点,还不到一百米宽,但是很长,八百米多,很难搞的一个长条地,我们重新利用这个地形,一边全是教学的,园林搞出来。
最后,这是我们工作室,原来是一个中山大学留下来的,已经烂了,木架的都烂了,谁也不动它,因为要保留建筑,不能盖,不能拆。我们通过11年的努力,分四期把它搞起来,这是原来的风貌,变成我自己的工作的场所,我们团队做的。我们大家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很多都来看过了,分了11年搞起来的。最近我们用无人飞机拍的一个照片,屋顶全绿化的。它的尺度非常好,空间关系非常好,舒服,有很多小的鱼池,结合的很好。有点现代闽南建筑的特性吧,其中一栋住宅把它改成空间,我们天天在这里开会讨论的地方,这是中间玻璃房。最后一期是做展览馆的,猫也可以上树,这是野猫,没有人管的。这个鱼是很有灵气,水果很多,这是杨桃,可以吃的,旁边的是菠萝蜜。我们庄院长来以后,很多专家来以后,我带他们参观我们这里。有了意大利这个展览,他们看完觉得很好看,我们展览,在意大利建筑大学提出来做一个展览,后来我们去年搞了这个事情,就有了这个展览。有很多人过来,这是一些专家来参观,很多各路大师、院士来,宋部长过来,很多院长过来。这是我们工作的地方,室内外都是一个共用的场所。这是国家形象片,把我们建筑界的人放上去。这是我生日的时候,我学生挺好的,给我做了这样一个东西。是我75岁的时候,这是今年,都不能搞大活动,利用中午的时候,在院子里面,买了一个蛋糕,很高兴的一百多个人,这是在哈佛大学的讲学,这是去年闽南的一个讲学。这是意大利的展览,我们把这个搬回来,它是三百年前的一个意大利建筑大学,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一个宫殿一样的,这是开幕式的时候,他们前后有一个院子,前面是水,后面是院子。这是同济大学的,做了一个展览。同济大学当时几位院士参加,戴先生九十岁了,住院来不了,他夫人来了,坐轮椅过来。这是当时开幕的时候的情况,这是在北京大学的展览,大家可以去看。我们请了哈佛大学的一个老教授彼德鲁,写了一个序言,他也做了一个报告,专程请他过来。这次老的老专家比较多,非常感动,崔恺主持开会。我们还拍了一个照片,全家福。吴先生非常好,第三天就过来了,专程一个人来,他很认真的看,精神很好。这是我介绍的时候的情况,他还给我题了一个词。谢谢大家!
提问:我觉得您的材料特别好,想请问构造和细部处理对于建筑师来说应该怎么考虑?
何镜堂:一个建筑师完成作品,光是靠画图不行的,我刚才讲了,我们做所有重要的建筑,中国馆,材料的变化多少次,大厂变化了很多次。钱老钱学森那个像怎么做,材料研究了很多次,凡是重要的作品,离不开材料,但是在材料过去我们简单的写一个石头、大理石,不行的。一定要去现场解决问题,材料还要比较。你刚才讲的,要做一个精品,有很多环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材料,后续施工,很关键。我今天宣德这些作品,差不多每个都经历过很多次现场。选材料的过程非常重要,玻璃很多种,所有都要做实验,拿出来比较。还有经济条件,你要的材料没有,价钱太高了,做不到,你选的石头,找不到这个石头,临时要变化。这个过程考验建筑师,要做精品,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提问:何院士您好,我是在读的研究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对于您刚才提到的匠人精神,还有您没提到的人文关怀,您怎么理解这两个之间的关系。谢谢。
何镜堂:一个建筑首先要讲人文关怀,建筑是让人用的,建筑是具像的,没有抽象的,一个建筑能够满足人的需求是作为它的出发点。检验这个建筑能不能满足人的要求,体现对人的关怀,也是作为最终检验一个建筑的最重要的一点。离开了人,离开了使用的对象,离开了满足他的要求,这个建筑的意义就没那么大了。一个好的建筑就体现人文关怀,不管你这个关怀是让人很高兴的,让人很悲哀的,我今天举了很多例子,一种是战争灾难,731,一种是大屠杀,还有一种自然的灾难,地震,前面是战争的和平,大屠杀,你进去之后还要想到,重温这个事件,不要忘记历史,以史为鉴,要重现历史的情景,让人震撼。最后震撼完,不是要仇恨谁,而是把人引到和平,体现人文关怀。自然灾害,我记忆这个事件。
匠人精神,一个好的建筑作品,不是仅仅画完图就完了,必须做到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其中相当多的部分工作就是去现场,尽可能的做到最好,没有最好,要追求更好。我们作为一个建筑师,所有作品我都经历过这种阶段,我们还有一个特点,希望一个作品有条件的,都要从头到尾做下去,不要做完后面给人家,凡是我们做的工程,我们团队都不愿意的。刚才那几个全是我们一体化做完它的,不会像很多做完就交给人家了。这也是匠人精神吧,不断的一丝不苟的追求比较完美,但没有完美,追求更好。一心学习,一生追求,精益求精,是以人为本。讲的很抽象,一个好的建筑就体现人的追求。搞一个住宅,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舒适,搞一个工作室,工作起来很舒服,这样可以搞创作。
提问:何老您好!我是一名建筑系的老师,我想问您的问题,咱们论坛的主题,建筑师的成长其实跟他在本科时候遇到的那些老师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您有什么要特别叮嘱我们这些中青年建筑老师的?
何镜堂:老师是很光荣的,我非常珍惜这个工作,学生最喜爱的导师,这是全校无记名投票的。作为老师,要热爱老师,老师为人师表。我也有体会,我大学的时候好多老师教学生,不大重视教学生思维方法,作为一个学生来讲,掌握比较好的思维方法,对他提升,对他解决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个专业是综合性的,建筑是多元的,综合的,没有唯一的,因为这种因素,决定了这个专业的特点,不是纯理科,也不是纯艺术,你懂得这一点,你就要教学生怎么学建筑。我也是很老了,不断创作建筑的同时,不断加深理解。我对学生讲,学习建筑,理解建筑,创作建筑。我也不断在学习,不断的理解,后来我提了“两观三性”论,对建筑的理解,知道建筑是这样的。知道怎么抓主要矛盾,怎么解决问题,教学生最基本的东西,不是教他很具体的怎么做,教他思考办法很重要。
提问:何院士好!这是我第二次听您的讲座,因为上次在北京大学,您还给我签了名。我记得庄院长在建院70周年说过一句话,七年完成本科和硕士,来换一个找不到工作,因为我们热爱,但是我很困惑的就是我个体来说,我很喜欢建筑,但是我不擅长,在面对那么多优秀学长和长辈的时候,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所以想得到解答。
何镜堂:这个很好,知道自己还不够,你就有这个起点了,很好,觉得不如那些好的学生,就是学习的起点了,学习办法。比如刚才讲的,学建筑那些基本素质,基本功,基本功很多方面的,要学会思考建筑,分析人家的建筑,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要动脑筋,不断的总结,自己不断加强锻炼,自然会提升的。你认知到这一点非常好,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很想上进,非常好。但是要懂得怎么找到一个好的办法,这个办法还在摸索期间,但是你可以通过刚才报告也好,通过各种教育也好,能够提升,我祝愿你能不断成长。
提问:何院士,我是一个本科生,这次是建筑师的成长,但是我的专业是给排水,大一接触摄影,大二现在对建筑比较感兴趣,它是一个人文学科,很杂,所有方面都会接触一些,比较感兴趣。但是我在想今天我听了一天的课,我在想都是在说要有本科这五年的经验,但是我这五年肯定没有了,对于没有基础,你是有什么看法?想考建筑的研。
何镜堂:你真有这个兴趣,学建筑也好,学其他专业也好,要有这种追求,总能打动人。像我有一个博士,他本科、研究生硕士都是学结构的,他对结构非常有兴趣,他考了我的博士,我破例招了他博士,他有些转不过来弯来,很有追求,一旦考虑问题和结构结合,他非常有才华,他有他的优势。他现在就搞3d打印,专门研究3d打印,他搞了一个作品,蝶变,变成广州一个标志,英国请他去,今年11月份到英国去讲座,他做了一个蝶变,放在广州的中轴线那个水池,晚上那个蝴蝶非常漂亮。不一定是每个人都非要变成一个纯建筑师,每个人根据他的才华,你原来搞给排水的,这是你的优势,将来有些跟水结合的,你可能就很厉害了。只要你有这个追求,往这个方向发展,你总能找到一个好的办法的,不要失望。你觉得自己不够,有了这样的感觉,你就会去学习,不要灰心,肯定能成功。
提问:何院士您好!我也是一名本科生,您经常做校园规划,我们刚在学习做校园规划,您做的校园规划地域性和风景非常好,有没有结合校园自己的文化,像一些校友回来,觉得十多年前曾在这个地方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你有没有对校园保留独特的文化上进行过一些思考?可以分享一下给我。
何镜堂:这个是肯定考虑的,今天我谈了几个地域特点,偏重谈的就是地域环境气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地域的文化。时间不够,没谈,中央大学珠海分校,发展到三千多亩很大一块地,原来搞那个大学,都是西方的那种特色很浓的,现代感很强。缺了中央大学原来传统文化的一些特性,后来他们校友意见比较多。把中央大学传统的从纪念馆墙,大草坪等等这些,我们搞完了,大学城保留原来传统的记忆,湖边路,还有红的砖墙一些处理等等,都把它保留了。记忆很重要,一个大学为什么历史越久越珍惜呢?大学都希望是一百年历史,文化是经过沉淀的。为什么很多建筑留下来?文化起作用,大学也一样,牛津、剑桥,清华也一样,文化的熏陶,校训这几句话非常有意思,大学一定两条线,一个就是传统文化,把它延伸,但是不是完全搬过来,是结合不同的地形地貌,还有一个是当地的环境气候,这两个结合。你刚才讲的肯定要考虑,我们也非常重视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