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城乡规划局深入推进贵阳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凯发k8官方旗舰厅

2017-06-03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120 次

 按照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和要求,贵阳市将“城市双修”作为治理“城市病”,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由于国内各城市在基底条件、类型特征和发展阶段上差异很大,“城市双修”工作中面临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何探索更切合民意、服务民生的“城市双修”组织模式是关键。

  为了全面推进贵阳市“城市双修”工作的开展,市规划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实地考察体验“城市双修”示范城市三亚市,借鉴其以下成功经验。

  (一)建立健全市、区、村(居)委会三级管理体系和机制,狠抓工作落实。三亚市通过把总体规划指导下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细化为九个方面的具体工程项目,明确任务,强力推进,对三亚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破损严重的东安村、海坡村等违建聚集地进行了有力打击,取得明显效果。

  (二)重塑建筑功能,还路还景于民。在解放路(示范段)改造项目中,通过对示范段11栋建筑的建筑界面功能重塑,425米长的街道空间环境整理,从骑楼中吸取营养,构成对风貌特色的重要支撑,优化解决广告牌匾、夜景照明、空调机位、防盗设施等功能问题。环境空间做到整体“(手法)简衬繁、(色调)冷衬暖、(风格)现衬古”。实施过程中探索出一套高效、合理的工作机制,通过公众参与、现场沟通、问卷调查、方案宣讲等协调手段,积极践行“公众权益优先”,有力保障“还路于民、还景于民”。

  (三)因地制宜,构建生态循环生境模式。在东岸湿地公园项目中,针对现状不同的用地条件,采用林地-陂塘-滩地-水岛-大水面的生境模式,其中林地生境包括金鸡岭山体还有眼公园边界补植的背景林;陂塘采用桑基鱼塘的生境原理;滩地采用恢复湿生植物的手法,水岛采用一道一榕的设计手法,充分还原由陆生到水生的生境系统。同时结合景观游览组织,打造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游览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结合三亚旅旱季、雨季分明的特色,设计可满足不同水位的景观需求,设计三条完整不间断的步行绿道环廊系统,外层为环湖慢行道,融入三亚城市慢行系统;中层为游憩步道,穿越陡塘、菜园、果园区;内层为景观栈桥,与榕树岛穿插融合。50年一遇的洪水,外层环湖慢行道及内层景观桥可以满足通行。

  二是探索贵阳市“城市双修”的组织模式和编制方法。由市规划院成立“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个项目组,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在制定贵阳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时,尝试建立公众全程参与机制,通过市民投票等调查评估方式,作为查找和选择“城市双修”重要问题和重点区域的辅助手段。主要从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入手,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采用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的问卷调查及座谈方式开展现状调查评估,找出贵阳市城市双修工作重点和突破口。

  (一)多视角梳理汇总,分析研判,紧抓贵阳市“双修”工作重点。

  “城市双修”工作涉及内容庞杂,必须抓住关键症结、找出主要矛盾。过去几年,贵阳市编制了多个与“城市双修”工作相关的专项规划,通过对这些规划进行实施评估,了解各类规划的落地情况以及实施难点,更要结合市民的实际感受和迫切诉求,采集市民眼中矛盾比较集中的城市问题,并深入研究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十三五”建设规划,通过对市民、政府、规划工作者三种不同视角的分析,搭建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综合评估体系,梳理查找贵阳市“城市双修”工作的重点。

  (二)多渠道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规划编制利市利民。

  贵阳市“城市双修”工作以市民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力求把“城市双修”专项规划编制成为一个公众广泛参与、能切实解决群众需求的民生规划。市规划院通过在网络平台发放调查问卷、街头随机采访、社区代表座谈等方式向公众征集意见。短短12小时内,我们已收到广大市民填写的1413份网络调查问卷,560条群众意见和建议。

  从收回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68.79%的参与者认为交通拥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52.02%的人觉得周边最缺的绿地类型是街头绿地;73.6%的参与者认为街道环境急需提升;59.59%的人最满意的公园为观山湖公园;49.47的人认为体现贵阳市地方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建设具有贵阳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景观。这些结果为后期继续深入规划编制,提供了一些方向和启发。

  统计显示贵阳市民群众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有山体破坏、水体污染,交通拥堵、占道摆摊、电瓶车乱停乱放、停车设施不足,街头绿地、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施缺乏,屋顶杂乱、建筑形式不美观等方面,重点区域集中在老城核心区和城郊结合部地段。

  在下一步工作中,规划编制将针对以上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和实施计划,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在“城市双修”中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