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可持续城市专业委员会会长吕海峰:如何建设宁静的城市与人居环境?-凯发k8官方旗舰厅
清早被高音喇叭的音乐声从梦中吵醒,是退休的人们在跳广场舞,打太极拳,那音乐悠扬经典,从我们搬进这个小区几乎就没有改变。中午习惯眯一会儿,可隔壁常有挖掘机施工的声音富有节奏地“通通”作响,钢枪撞击着坚硬的混凝土地面,响彻云天;晚上十一点过,你关了灯正准备就寝,楼下的夜归的人一屁股坐在楼前的休闲椅上,煲开了电话粥,还开着免提,公开直播,街坊们都听得一清二楚,不由得你不被带入他们的生意纠葛或爱怨情仇。自己很想从窗口温馨提醒,想想又忍住了,起身再看看手机,早过了12点……
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居民的家常便饭,对生活质量和健康影响甚大。这只看不见的杀手,不像空气污染河水污染那么显而易见,已成为仅次于空气污染的一大环境公害,成为一个紧迫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工业化与城镇化导致噪声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当前全球55%以上的人口聚居于城市,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60%。作为人口密度较高、生产和群居生活高度集中于一体的复杂容器,城市的噪声污染十分普遍,且十分严重,这一点全球城市都不例外。纽约市不分昼夜时常拉响的特种车辆警报声就让惊醒的访客印象深刻。《新概念英语》第3册中就有一篇文章《代价太高?》,专门讲述西方城镇中普遍的施工、交通、汽车防盗报警器、除草机、移动电话等噪声污染。文章还重点谈了一个可笑、却让人抓狂的噪声——打鼾声。文章最后说,不管噪声来自何处,安静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回忆。
随着国内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房地产业大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噪声污染也水涨船高。这些噪声主要包括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动物噪声。社区常见的噪声包括各种施工机械噪声、交通噪声、汽车鸣笛和防盗器报警声、马路上飙车的改装排气筒声、中央空调、冷却塔与通风设备声、割草机、杀虫机及高压清洗机声、商业活动喇叭声、文体娱乐活动音响声、人们大声喧哗、鸡鸣猫号犬吠等。
施工工地在城市遍地开花,毛坯交房导致家庭装修成了住新房前的必修大课。打桩声、电锯切割打磨、电钻钻击墙体的声音会让人恐怖到直捂耳朵甚至毛骨悚然。一个工地施工管理不善,几个街区可能数年不得安宁;一户装修,一栋楼可能数月不得安宁;再比如没完没了的市政工程翻修,就让许多市民们十分无语:道路成了重灾区,今天刚覆土,过几天又来挖,不同的部门换着挖,一年都头挖不停,挖掘机、泥土车、施工机械的噪声常年相伴。财政富裕的某些城市更是任性,马路沥青和人行道铺装没用几年,还好好的就扒掉!换更好的铺装材料,换国外的景观树种。据说,这样不仅可以突击花钱,还可以提升gdp。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的提升,新的噪声污染层出不穷,多是电子设备和机器人的声音。比如小区门禁没有正常复位的滴滴声、录音喇叭单调重复的叫卖声、广场舞伴奏的洪亮音乐声、环卫工人冲洗街道的高压水枪马达声、写字楼大堂和电梯间无孔不入的视频广告声、汽车里一路相伴嗲嗲不休的导航声、偶尔听到的智能手机传出的那标志性夸张的大笑声等。这些噪声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多任意出没,让人防不胜防,无可奈何。
据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高虎城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噪声污染区域由城市扩展到了农村,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型噪声源不断出现,室外活动噪声、室内噪声污染也日益多发、多样。环保热线举报平台中噪声投诉长期居高不下,位居各污染要素的第2位,仅次于大气污染。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按区域的使用功能特点和环境质量要求,把声环境功能区分为0-4五种类型,其中1类声环境功能区是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其环境噪声限值昼间为55分贝,夜间为45分贝;2类声环境功能区是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其环境噪声限值昼间为60分贝,夜间为50分贝。应该说,这一标准是比较科学和以人为本的。
噪声污染危害人类和野生动物健康
城市的噪声污染正严重危害居民的身心健康,其显性和隐性的成本十分惊人,包括家庭成本和社会经济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蚕食劳动力队伍,抵消着我们为建设绿色宜居城市和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噪声污染不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而且还危害野生动物的健康。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协会资源图书馆的资料,“噪声污染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体健康和福祉的任何有害或干扰性的声音。它引起的最常见的健康问题是噪声性听力损失(nihl)。暴露在噪声中也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睡眠障碍和压力。这些健康问题会影响所有年龄组,尤其是儿童。许多居住在嘈杂的机场或街道附近的儿童被发现患有压力和其他问题,如记忆力、注意力水平和阅读能力的损害。”
根据(iso)的调查,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对工厂周围居民的调查结果认为,干扰睡眠、休息的噪声级阈值,白天为50分贝,夜间为45分贝。60-70分贝噪声有损神经;70-90分贝噪声很吵,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生活,会使人的神经细胞逐渐被破坏。美国环保署认定的人类能忍受(不产生听力损伤、睡眠障碍、焦虑和学习障碍等)的最大噪声是85分贝。
噪声污染还影响人们的心灵和精神健康,制约着人潜力的提升。“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要素。不论是居家修养、会客品茶、学习思考、琴棋书画、练功坐禅,离开了安静的环境都难以进行。诸葛亮《诫子书》说得好:“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西方人倡导冥想,开发自我潜力,同样需要安静的环境。由此可见,宁静有多么重要!
当今大城市居民普遍入睡时间较长,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高,导致日常多心烦意燥,情绪波动大,频繁焦虑,容易失控,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特别要注意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抑郁症等精神病患者数量呈指数级上升,这和睡眠差有很大的关系。
2021年9月《柳叶刀-精神病学》在线发表的、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领衔的《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的流行病学现况研究》揭示,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高达6.8%,抑郁障碍患者共病焦虑障碍的比例很高,抑郁障碍患者社会功能受损明显,得到充分治疗不足1%。据2010年数据估计,在中国,抑郁障碍是所有疾病中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排名第二的疾病。毫不夸张地说,当今每个中国家庭可能就有一位精神病患者。这对于我们的人口素质、创新和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协会资源图书馆的资料,“噪声污染也会影响野生动物的健康和福祉。研究表明,噪声过大会导致毛毛虫心跳加快,而蓝知更鸟的幼鸟数量会减少。动物使用声音有多种原因,包括导航、寻找食物、吸引配偶和躲避捕食者。噪声污染使他们很难完成这些任务,这影响了他们的生存能力。”
”不断增加的噪声不仅影响到陆地上的动物,对那些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来说也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船只、石油钻探、声纳设备和地震测试使一度平静的海洋环境变得喧闹而混乱。鲸鱼和海豚尤其受到噪声污染的影响。这些海洋哺乳动物依靠回声定位来通信、导航、觅食和寻找配偶,过量的噪声干扰了它们有效的回声定位能力。一些最大的水下噪声来自海军声纳设备。”
野生动物和人类同样是大地母亲之子,而人类制造的噪声污染也严重威胁着他们的生存。2020年9月联合国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指出,全球在2010年拟定的20个原定于2020年实现的保护物种和生态环境的目标中,除6个“部分达成”外,其他均未达成。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和生态系统的持续退化对人类的福祉和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治污先修法
常言说寝食难安,可见睡不好比饿肚子还要难受。如果居无宁日,何谈美好生活?宜居的城市和人居环境,不仅应该是空气清新,天蓝水清,也应该是相对宁静的。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放缓,以往流行的大拆大建模式正在转型。在追求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生活的今天,噪声污染治理应成为继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之后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宁静应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治污先修法。我们近年来治理大气污染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笔者查阅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该法律是1997实施的,2018年做了个别修订。尽管现行法律条款也较为系统,但处罚力度不够,导致违法成本很低。而且与20多年前相比,我国噪声污染形势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行法律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噪声污染问题。今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修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议案。噪声污染防治法草案随后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中国人大》杂志2021年第16期《法治助创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一文对此作了报道。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高虎城作修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说明时指出,现行法律已不能适应噪声污染防治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主要存在落实地方政府声环境质量改善责任不够,源头管控要求不够,落实噪声排放单位主体责任不足,噪声监管职责不清,监管范围有空白,与最新环保法律法规衔接不够,法律责任不完善等问题。
高虎城指出,与现行法律相比,噪声污染防治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新增“噪声污染防治标准与规划”一章,目前共9章,条文数量由64条增加至84条。结合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草案增加了噪声污染防治对象,扩大了法律适用范围,建立健全噪声污染防治标准与规划、监督管理、分类治理机制,注重源头防控,完善政府职责,夯实法律责任,强化社会共治。草案为扎实推进噪声污染防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法律支撑。
与现行法律相比,草案加大了违法处罚力度,几乎与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力度相当,大大提高了违法成本。此外,草案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时,应当将噪声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评价的内容。”这是非常有效的制度保障。草案指出,省级地方可以制定自己的噪声排放标准,对国家标准予以补充,或者比国家标准要求更严。这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首创精神。
此次噪声污染防治法的修订为噪声污染治理提供了系统健全的法律基础,为宁静城市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建设宁静城市和人居环境的建议
噪声污染防治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共治共享。如何强化源头预防、有效减缓噪声污染、建设宁静城市呢?笔者结合自己在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领域的工作谈几点建议,抛砖引玉。
1、认清噪声污染的巨大危害。城市发展的目的就是让生活更美好。市民健康和福祉是城市之本,是创造力和活力之源。一个嘈杂的、不宜居的城市又怎能让人眷恋、把心留住呢?城市管理者们应该首先认识到噪声污染的巨大危害和社会成本,予以高度重视,将噪声污染纳入生态文明和绿色宜居城市建设体系,与气水土并列,以综合的方式加以应对。由于噪声污染的隐蔽性,公众对其危害认识也不一而足,甚至不自觉地成为噪声污染的制造者,因此,需要媒体、社会组织、科研机构普及相关知识,提升全社会认知。
2、城市规划建造作为突破重点。建造施工噪声是当前城市主要的噪声污染,应重点防控。规划和土地利用可以起到“治未病”的预防作用。在国土空间规划与人居环境的设计建设中要把宁静建筑、宁静社区与宁静城市作为重点目标,设定相应的声环境控制性指标;规划应充分考虑和应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噪声污染危害,合理布局和选址;把噪声污染控制和实现双碳目标结合起来,减少不必要的新建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以社区有机更新和局部翻新修复取代大拆大建;强制新建商品房取消毛坯房,精装修交房;把噪声污染成本和碳排放成本合理摊入装修成本,减少居民和商户过度装修;被动房不仅节能减碳,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对隔绝室外噪声污染、保持室内声环境质量也非常有效,一举多得;装配式建筑大幅减少现场施工作业,减少工地噪声;有条件的新建城区可以采用共同管廊,把多种市政管道收入其中,方便管理维护,减少开挖施工;强化建筑声环境研究和技术推广,园林绿化多选用具有隔音降噪功能的植物、材料与工艺设计;施工单位噪声超标的机械设备限期淘汰;对于达不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的建成区,政府应当及时编制改进规划方案,采取必要措施达标;社区物业管理机构在创建宁静社区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应主动自查自纠;把城市和社区声环境质量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考核标准。
3、有效防治交通噪声污染。我国正全面进入汽车时代、轨道时代和飞行时代,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应有效防控。各类交通线路和交通场站设施的规划布局在建设宁静城市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应充分考虑和避免其可能对周边人居环境产生的噪声污染;倡导步行社区和绿色出行,规划建设步行街区和车辆限行或限速区;在交通干道采用隔音挡板,减少汽车噪声污染;用下沉式立交代替高架桥可有效减少汽车噪声,也减少对城市空间形象的割裂和破坏;交管部门要严管汽车超速行驶,严禁在市区乱鸣笛和各类特种车辆违规乱拉警报,严禁违规改装的车辆在市区轰鸣,拉风竞逐;各类市政服务车辆应严格控制噪声,规范作业。
4、加强噪声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新修订的噪声污染防治法草案要求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对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各类工业设备、施工机械、车辆、民用航空器、电气电子、建筑附属设备等产品,在其技术规范或产品质量标准中规定噪声限值,不符合噪声限值的产品将不能生产、进口和销售,这是源头预防和减控噪声污染的重大举措,促进噪声减控技术的发展。借鉴节能产品的鼓励政策,对噪声低的商品,政府应给以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生产企业就会更加重视研发投入;促进声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和检测技术研发,使之从一种只有专业机构掌握的专业技术转向普及化、互联网化,普通居民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检测噪声数值和污染程度,就像手机上随时随地检测空气环境质量一样,这对于噪声污染防治意义重大。
5、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社区治理的优势和潜力,采取参与式的方式,政府、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共治污染。在项目规划选址与环境评价中必须充分听取周边社区居民和单位意见,纳入决策机制,而不是流于形式;非紧急必要的市政建设维护项目应事先论证施工必要性,广泛征求和尊重所涉街区的居民意见,相关市政机构也应协调行动,尽量集合作业,遵守作业规范,减少不必要的施工扰民;发挥居民和社会组织的自觉意识和监督作用,鼓励大家共同发布和遵守社区宁静文明公约,摈弃明哲保身,勇于对身边的噪声污染发声规劝,或向有关部门投诉,并监督整改,形成共治共享宁静城市的良好氛围。
6、倡导以静为美。教育和引导公民提高个人修养,做人以静为美,轻声说话办事,更有魅力,少打搅别人,共创静好生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人都应采取行动,从自我做起,管理好自己的嗓门、手机、电器、汽车和萌宠,当然还有呼噜声,如果有的话,应该尽快去医院检查;选择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发合适的声,少制造或不制造噪声污染,公共空间聚集娱乐健身务必降低分贝,减少家庭装修,减少碳排放,为宁静城市建设和可持续的未来做出贡献,让安静不再是一种珍贵的回忆。
作者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可持续城市专业委员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