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无为”与“有度” ——访首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汤朝晖-凯发k8官方旗舰厅
说起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人们一定会首先想到屹立于黄浦江畔的中国馆。这座红色的斗拱建筑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元素,以其精妙绝伦的设计惊艳了世界,让人无不赞叹其匠心独运。这座建筑的主设计则出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之手,其主要设计师之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汤朝晖,于近日获得“首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人物简介
汤朝晖,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汤&杨工作室主任,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06年荣获中国建筑学会“第六届青年建筑师奖”称号,2018年荣获第一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衔接。
共有34个项目获奖50余项,其中有国家金奖1项,国家银奖1项。代表作品包括:珠海机场候机楼、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常州市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为推动勘察设计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繁荣广东省勘察设计创作,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了第一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认定工作,并于3月5日公布了19位首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从本期起,本报将刊登记者对首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进行的系列专访,谈设计创作,论行业发展。敬请垂注。
——编者
大师是如何炼成的?“大师”称号的背后又有哪些精彩故事?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汤朝晖。
记者:恭喜您获得“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能否简单谈谈您与勘察设计是如何结缘的?在这条职业道路上您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汤朝晖:我小学时代曾跟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刘管平教授学习美术,那时就种下了建筑与艺术的种子,只是自己并未意识到。中学年代,我在华师附中学习成绩连续6年全年级第一,获得保送大学的资格。正当所有人认为数理化成绩优秀的我会选择当年热门的计算机等科技类专业时,我却果断选择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建筑学。我想是幼年种下的种子发芽了。而当年打下的美术基础,正好成为了我学习建筑设计的有利条件。现在想来,这是正确的选择。
从业近30年来,我的体会是,学到的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建筑学科与很多其它门类不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项设计任务都不会有唯一解。设计的无限可能让我觉得入了这一行,就是要学习一辈子的,永远停不下来。这既是一种苦行的修炼,又蕴藏着无尽的快乐。我想,喜欢设计工作的人,都会有同感。
记者:您曾参与过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虎门鸦片战争海战博物馆、珠海机场候机楼、李宁体育馆等多个重大项目,这其中您最得意的或者印象最深的一件作品是哪件?创作理念和思路是怎样的?
汤朝晖:这些项目,有的是在我的师长辈建筑师带领下完成的,有的是我作为主持人完成的。但都是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经历。它们在我的心目中同样重要,但没有一件作品是得意之作。因为建筑是遗憾的艺术。每个项目,因为种种现实原因,建成的结果与最初的构思总是有差距。每次都会发现有不完美的地方。所以,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
而贯穿所有这些建筑设计以及我所参与的其它设计,都有着共同的创作理念,就是我的恩师何镜堂院士所主张的建筑“两观三性”。“两观”是指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而“三性”是指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在此基础上,我也总结出了我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相容建筑”,关注的是建筑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和谐统一辩证关系。这些都融入了我的建筑设计之中。
记者:作为首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您怎么看广东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现状?您如何理解这一称号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汤朝晖:作为曾经的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和首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获得者,我想这些既是对我过往工作的肯定,更多的意味着责任与担当。这次的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对我省的工程勘察设计工作,是一项有力的促进。在全国范围来看,广东的勘察设计行业发展,有着沿海地区领风气之先的特点,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有自身的优势,条条框框的限制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与一些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地区相比,文化内涵在广东的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又有着一定的差距。我们要肯定自身的优势,同时也要看到不足,才能与时俱进。与国际水平相比,我个人认为,包括广东省建筑师在内的中国建筑师群体,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进步迅速。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在大的设计理念上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获奖以及取得国际设计项目已不罕见。但在建筑设计的细节处理上,差距仍然很大,这是我们今后应该更关注的方面。每一位执业建筑师,都有着自己的责任。
记者:您认为城市建筑设计如何能更合理地利用城市空间,帮助实现城市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城市病问题?
汤朝晖:中国古语云:“居移气,养移体”。其中的哲学含义之一,就是优良的环境质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公共空间秩序的好与坏,跟影响社会稳定与否的因素密切相关。我所倡导的“相容建筑”理念,正是对这方面的学术探讨。以欧洲为例,欧洲的吸引力,除了它拥有为数众多的古今著名建筑作品外,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于欧洲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和谐统一的城市形象。欧洲有不少的城市具有鲜明特点:巴黎的城市轴线,威尼斯的水系,巴塞罗那新城的方格网街区,阿姆斯特丹的城内运河系统,伊斯坦布尔众多的清真寺街区,等等。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每个城市都具有整体性。吴良镛先生曾说过,到美国看建筑,到欧洲看城市。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欧洲城市文化的特点。欧洲城市能有今天的成就,应归功于多个重要的因素,包括:在严格的城市规划法例下的长期经营,相对较高的国民建筑素养,政府在建筑文化方面的政策导向,以及执业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参与。
其实,像欧洲城市这样,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和谐共生的例子,中国也古已有之。老北京城以及当今名扬海外的苏州、丽江、周庄、同里、平遥等中国古城,无不如此。归根究底,欧洲城市文化的美学根源与中国传统的建筑理论是同源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就是以其群体效应为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与欧洲的城市理论有着十分相似的美学原则。
记者:您认为未来广东的勘察设计行业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提高勘察设计水平?勘察设计大师在繁荣勘察设计创作中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汤朝晖:正如之前谈到的,勘察设计行业,既要看到优势,也要看到差距;要继续发扬敢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也要加强对文化元素的应用。我个人认为,在建筑设计中,要讲究“无为”与“有度”。“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指不妄为。“有度”是指审时度势、因地而变,是要适应与尊重环境。建筑师必须具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让建筑作品的个性服从于公共空间,存异必先求同。要时刻把社会责任融入设计工作当中。
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与建设,必将为广东省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中工程勘察设计工作,肯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前不久,“粤港澳工程设计联盟”在深圳正式成立,这也是未来粤港澳三地开展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合作的有效促进。香港的建筑设计创作模式相较内地更商业化,设计风格更精致,而内地市场有大量的项目需要这样的设计风格,举个简单的例子,内地有许多住宅 商场式的建筑,内地设计师擅长符合内地业主口味的住宅设计,但商场的精致设计则是香港设计师的专长,双方设计师若能合作可实现更好的优势互补;反之,粤港澳三地合作有利于内地建筑师们接触到更多的国际化项目,双方可实现信息互通,共同携手“走出去”,共同提高勘察设计水平。我省的勘察设计大师与勘察设计界同行们,要把握这个机遇,在相关的工作中寻找新的创作空间。
采访手记: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这是一种不知疲倦、坚持探索的精神,广东建筑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才有了风气之先的成就,才有了岭南建筑无可限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