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10编辑:未知
吴硕贤
“声音有几个特性,首先它是一个物理现象;第二声音本身是携带信息的;第三,声音本身是一种环境;第四,听觉还有审美特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硕贤说。“建筑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特别我们搞建筑声学,本身就与听觉艺术有关。”
不仅在研究领域,吴硕贤的人生也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科技与音文,比翼双飞奋①”,诗词、书法、写作源自其家学渊源,也是他从小的志向,而攀登科技高峰,是时代的呼唤,最终成为一生的事业。在科研的同时,他笔耕不缀。他的诗词涉及人生经历、国家大事、旅途抒怀、亲友杂忆等众多领域,几乎称得上是个人诗史。有媒体报道“日写一诗”,确实反映吴硕贤的日常创作。
“我的科研工作旨在努力为人们设计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吴硕贤说声音有两类,一类是值得欣赏的声音,一类是噪声,嘉则收之,恶则屏之。
“声环境是很重要的环境因素,除了音乐厅、歌剧院、戏剧院、话剧院、电影院这种本身的主要功能就是听音的场所,需要做声学设计的建筑还很多,包括住宅、宾馆、教室、体育馆、火车站等等,都要做好声学的设计,来保证我们接受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愉悦度。”
少小艰辛寻绮梦②
吴硕贤有两首诗,写了他求学生涯的关键时刻。《高考发榜抒怀》(1965)和《获博士学位有感》(1984),其中跨越了二十年的时光,这是几乎埋没理想的蹉跎年华,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全家福(吴硕贤后一排右一)
《高考发榜抒怀》的序是这样写的,“1965年馀以高考六科569分的成绩居全国理工科总分第一,录取清华大学,感赋一律”。“满分600分,扣了31分。”吴硕贤考取的是清华大学最好的专业之一建筑学。“收拾行装期北上,前程似锦任驱驰”③正是少年状元的心情。少年心事当拿云,被高教部部长接见的时候,他谈到了想成为科学家的理想。
大学时代的吴硕贤
这样飞扬的心绪在一年后归为沉寂。1970年,大学毕业的吴硕贤先后被安排到西安铁路局和南昌铁路局,成为施工技术科的一名技术人员,承担桥梁和隧道的施工建设。1976年,调任福州设计所。尽管成为科学家的希望很渺茫,但他并没有消沉,“那就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之余,吴硕贤系统地自学了包括公共建筑设计、建筑史及几乎全部的结构课程。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吴硕贤积极报考,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物理方向的研究生,重新开始了他的“追梦”历程。
吴硕贤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当时清华建筑系仅有的五位正教授之一张昌龄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导师让吴硕贤尝试去作居住区布局对交通噪声影响的相关研究,吴硕贤从此走上了建筑声学研究的道路。
吴硕贤的硕士论文就是关于建筑声学的:“通过对17个典型住宅组团进行交通噪声的实测与分析,我得出混合式布局防噪效果最佳、平行式次之,而垂直式最差的结论,为防噪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后来,论文被很多专业书籍引用。
1981年,吴硕贤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正值清华大学决定录取首批攻读博士学位的四年制研究生,吴硕贤成为建筑学院仅有的三位博士研究生之一,师从吴良镛教授。同时,张教授仍担任吴硕贤的博士副导师。由于声学研究是前沿学科,学校还特邀了著名声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马大猷教授担任他的校外导师。“这样,我就很荣幸地在三位著名教授指导下,开展博士论文研究工作。”
1984年,吴硕贤从清华大学毕业,成为首批中国自己培养的博士,并在城市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作出开拓性的研究。
“学臻佳境益求精”④,“做学问一定要孜孜以求,不忘初心,永攀高峰。”吴硕贤说。
边缘领域拓荒始
吴硕贤的博士论文题为《道路交通噪声的预报、计算机模拟及其在城市防噪规划中的应用》,开拓性地系统地提出了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后来,他又成为国际建立城市街道扩散声场计算模型的极少数研究者之一。
在做硕士论文研究的时候,吴硕贤就设想可以通过计算机摸拟等方式,来预测城市交通噪声。读博时,建筑学院引进一台苹果微型计算机,吴硕贤用刚刚学到的计算机编程的知识,自编程序摸拟计算道路上不同状况的车流对临街高层建筑的噪声影响,并通过实测来加以验证。
博士毕业后,为了离家近一些,吴硕贤放弃了留校的机会,选择了赴浙江大学任教,一边教学,一边从事声学研究。
初入浙大,吴硕贤仅是讲师,收入微薄。当时中国正是如火如荼的大建设时期,如果投身建筑设计,肯定能马上摆脱清贫境地。然而,“甘磨板凳守清贫⑤”,吴硕贤意志坚定地研究学术,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很多重要论文。
虚声源原理是声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上世纪90年代初,混响场车流噪声的预报是一个国际难题,吴硕贤率先提出“虚墙法”,阐明了虚边界原理是虚声源原理的对偶原理。据此原理,他又推导出混响场车流噪声简洁公式,较好地解决了20多年来许多专家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
以此写就的论文发表在英国《声与振动学报》。1992年,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大会(多伦多)会议召开,大会评价:虚边界原理以一种新的思想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并将论文特别增补为特邀报告。“国际会坛惊四座,难题解决赖虚墙⑥”,吴硕贤的诗句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其后,吴硕贤在声学领域驰骋,提出了厅堂响度评价新指标和计算公式,提出用模糊集理论进行厅堂音质评价的新方法,指导并与合作者共同提出对室内扩散声场仿真的新计算模型和界面声能扩散系数的改进测量方法与计算公式,完成了首例将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软件cad与声学分析程序链接以分析室内音质的工作……
1998年,吴硕贤调任华南理工大学。“学校给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从‘211工程’把我列入培育项目,到建筑声学实验室的建设,再到首先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都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实现了我在建筑科学领域多做贡献的夙愿。”
吴硕贤在实验室指导研究
在华南理工大学,吴硕贤及其团队通过对几十种民族乐器进行声学测定,第一次掌握了民族乐器声功率的科学数据,为民族音乐厅的声学设计奠定了科学基础;团队陆续承担过包括人民大会堂、广州大剧院、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东粤剧院等近百项工程的声学研究与设计任务,填补建筑声学领域的多个空白。这其中,广州大剧院被评为“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是亚洲国家剧院中唯一入选的剧院。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在首届世界建筑节上摘取公共建筑类的最高荣誉,成为我国参评建筑中唯一一个获奖项目。
2005年,吴硕贤当选全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半世追求谋致用,平生研究贵坚持⑦”正如《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感怀》诗中所写,坚持理想,并付之于不断地努力,方能“边缘领域拓荒始,理纬文经织锦成⑧”。
清音着意厅台响⑨
声学有一个分支,叫“声景学”,从小浸淫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吴硕贤,就十分醉心于声音与乡愁交集的美丽风景,比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因此,他更愿意用“声景”来形容良好的声环境。
“古人讲‘宁静而致远’,就是说,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我们的思维才能够走得深、走得远。我们的一些学校、办公室等,这些都是提供做学问、做研究的地方,这些建筑场所一定要安静,否则人们就不可能有很深的思维,就不可能产生大的创新性的思维成果”
“过去很多院落都是很有讲究的,有照壁、有围墙,这些都是用来隔声的。现代人类发明了很多的工业设备、交通工具,还有扬声器这些高分贝的声设备,所以我们更需要做好建筑噪声的控制。”
“建筑属于人居环境科学,包括我们的城市、小区,这些都要做好环境声学设计,在这个大的环境里头,我们再考虑建筑室内的问题。陶渊明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古人不喜欢噪音干扰,我们的人居环境也要安静,也要有良好的声环境,要有听觉关怀。”
中国人去国外旅游,总是被诟病太吵闹,吴硕贤认为,很大一个原因,是我们的背景噪声太高,导致平时大嗓门讲话形成了习惯。
“国外比较重视对不同的建筑类型都要考虑声环境设计的问题,而我们只对一些投资比较大的剧院、音乐厅重视,忽视了其他很多建筑。”吴硕贤说,“我们很多的建筑师、业主、包括居民,都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导致背景噪声很吵,撞击声很大,左邻右舍的噪声很大,面向交通干道的交通噪声也很大,但都无可奈何。在我国,噪声投诉是各地环保投诉里头经常排在第一、第二位的投诉。”
因此,吴硕贤认为我们的人居声环境和建筑声学理念亟需普及,还有更多的建筑需要声学设计。
近年来,除了‘声景’,吴硕贤提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光景学’,研究人居光环境。“我们要美化人居环境,视觉和声音景观都很重要。我对声景学和光景学的研究,就是要把这些文学历史内容和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通过声景体现乡愁,向传统借鉴,使得建筑师与规划师在设计规划人居环境时更符合人性,体现对人的关怀,特别是对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关怀。”
此时,当“蜩吟鸣嚖嚖,鹿唱调呦呦⑩”交融“烛光明、灯光灿、激光奇?”,一种科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哲学思辨油然而生,“舒适乐安生?、佳境可凭临?”。
院士访谈录
记者:您的家学是文学,怎么后来转到了建筑工科学习?
吴硕贤:当时苏联专家撤退,中央号召要发展科技,向科技进军。我舅舅在福建省建设厅当工程师,我主要也是听他的意见,后来考到了清华建筑系,转到了理工科。
记者:嗯,那个时代的国家建设更需要工科知识。其实,文学包括音乐和建筑关系紧密,它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吴硕贤:对,它们相互交融在一起,因为建筑本身就是艺术跟科技的结合,特别是我们搞建筑声学,搞音乐厅、剧院这些建筑设计,其本身就涉及听觉的艺术。
声音有几个特性:一是它是一种物理现象,所以我们要从物理学来研究声波的这些特性。二是声音本身是携带信息的,因为我们的音乐跟语言都是以声波为载体来交流的,比如在古代,我们人类主要是通过语言、音乐(歌唱)等,进行信息交流跟文化传承的,这个历史要比文字早得多。三是它具有环境的特性,听觉和视觉是我们人类对外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所以,声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素。四是它还具有审美的特性,我们很多的建筑,其本身主要的功能就是作为听音的场所存在的,例如我们的音乐厅、歌剧院、戏剧院、话剧院,还有电影院,这里面当然也有视觉的,但是听觉和视觉两个是并存的。
特别是音乐厅,主要的还是以听觉艺术为主。还有我们的报告厅,包括体育馆,很多也是除了体育比赛训练以外,有时也兼做集会跟音乐演出的场所,因此这里面也有听觉设计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做声学设计的建筑还是很多的,我们的住宅、宾馆、教室等等,很多都与听觉有关系,都要做好声学设计,以保证我们接受信息的完整性跟准确性,以及听觉艺术的享受。
所以这个声学问题是很广泛的,需要面也很大,但是我们中国搞声学的专家比较少,这方面的科学普及工作也做得不够,所以公众对建筑声学了解不够,我们的声环境问题还很突出,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这方面需要改善的东西还很多。
记者:正如您所讲的,目前公众对声学的理解主要还是集中在剧院建筑上,那么之前包括古代,中国建筑对声学是一种什么样的设计?
吴硕贤:对,目前公众对建筑声学的理解有点狭窄。但实际上我们古人对建筑声学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比如我举个例子,我们古代的四大书院,像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它们的选址都在岳麓山、嵩山、庐山这些名山上。此外还有一些佛寺、道观,也是如此,过去讲“天下名山僧占多”嘛。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主要是聆听心声的过程。就是说,我们的思维是一种意识流,我们以在心中默念的语音流来思维,所以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就很怕外界的噪声,而且特别怕有信息的内容对我们的思维造成干扰。所以过去我们古人讲“宁静而致远”,就是说,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我们的思维才能够走得深、走得远。所以,安静的环境对我们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我们的一些学校、办公室等,这些都是做学问、做研究的地方,这些建筑场所一定要安静,否则人们就不可能有很深的思维,就不可能产生大的创新性的思维成果。
记者:您刚才讲的主要是选址,在建筑、装饰设计方面有没有特别之处?
吴硕贤:一个是选址,选址的目的就是要使背景环境噪声比较低;另一个还要做好建筑的隔声工作,使外界噪声不能传过来。在古代,环境噪声源没有现在这么高,没有现在的交通噪声、工业生产噪声、施工噪声等,特别是没有现在高分贝的扬声器,所以古代相对比较安静。但实际上,古人在建筑设计的时候也是很注意隔声问题的。比如古人讲“庭院深深深几许”,过去很多院落都是很有讲究的,一道一道都有照壁,都有围墙,而且围墙都比较高大,这些都是用来隔声的。现在,我们比古人的声环境恶劣多了,因为我们人类发明了很多的工业设备、交通工具,还有扬声器这些高分贝的声设备,所以我们更需要做好建筑噪声的控制。
记者:您研究声学问题,最早是从城市噪声研究开始的,城市噪声与建筑声学有什么关系?
吴硕贤:对,我的博士论文当时是在吴良镛院士和马大猷院士的指导下做的交通噪声研究,主要是交通噪声预报和城市防噪规划。城市噪声其实也是建筑声学的一个内容,它们都叫作“建筑环境声学”。建筑属于人居环境科学,包括我们的城市、小区,这些都要做好环境声学设计,在这个大的环境里头,我们再考虑建筑室内的问题。陶渊明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古人不喜欢噪音干扰,我们的人居环境也要安静,也要有良好的声环境,要有一个听觉关怀。因此,环境声学跟建筑声学我都在进行研究。
吴硕贤(右一)马大猷院士(左一)在一起
记者:建筑声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吴硕贤:主要的,我觉得就是八个字:嘉则收之,恶则屏之。这是《园冶》里的话,视觉设计是这样,听觉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声音有两类:一类是我们要欣赏、要接受、要收听的,包括我们语言交流的声音、音乐艺术享受的声音、自然界的声景如鸟唱虫鸣、泉水声、瀑布声、松风声等,对这类声音,我们要创造好的环境去听、去欣赏、去享受;另一类是噪声,干扰我们睡眠、思维和工作效率的声音,我们要隔绝它们。声学设计无非就是包括这两个方面。
记者:这个原则很有中国传统哲学的味道,中国建筑声学研究、设计和国外相比,有什么不同?
吴硕贤:我们与国外的水平应该是接近的,但是我们搞建筑声学研究、设计的人数比国外要少得多。比方说英国,英国相当于我们一个省那么大,但是据我了解,他们有两百多个与声学有关的单位。我们国家就只有那么少数几个单位,所以说,我们的技术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建筑声学人才培养不足。我们培养的声学人才只有研究生,招生数量少,而且较少本科生,过去只有南京大学招声学本科,但是招的也很少,现在还有安徽建筑大学培养建筑声学本科生。
人少声音就小,建筑声学的科普工作就不可能深入去推广,所以很多人其实不太了解和重视建筑声学问题,这样就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声环境。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养成嗓门大的一个原因,我们的声环境不太好,我们的背景噪声比较高,我们讲话就要提高信噪比嘛,结果就把嗓门弄得很大,都养成习惯了,结果到国外旅游往往被诟病。国外声环境比较好,因此外国人普遍没有嗓门高的习惯。
记者:您刚才是从研究、设计的人员数量上进行了比较,在技术上我们是不是还比较落后,比较迷信国外的设计师,因为我看到,我们很多的建筑,尤其是大型的、地标性的建筑,都要请国外的设计师操刀设计?
吴硕贤:应该说有这个迷信,我认为应该打破这种迷信。广州大剧院进行声学设计的时候,请国际知名设计师哈罗德·马歇尔来做,但实际上这个专家年纪大了,他只来过一两次,他只派他一个搞噪声工程的下属来蹲点。所以,很多工作都是我们替他来完成的,包括模型研究、振动测试以及完工以后的声学测试。
因此,在设计方面我们不会差得很多,因为现在关于建筑声学设计的标准,例如音乐厅、歌剧院的这些设计标准,用哪些指标来衡量,都是比较明确的了。另外,现在使用的设计软件,商业化程度都比较高,都比较普及了。如果要设计一些用于我们民乐、戏曲演出的厅堂的话,我们这方面研究比国外做得更专业,更好一点。
一般的建筑的声学设计,只要是请专业的设计团队认真来做,都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当然,现在关键是,很多的建筑师、甲方,他们还不太懂这方面的一些情况,所以他们在选择这些建筑声学研究团队,或者是在工程上请一些建筑声学专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有的不一定请建筑声学专家来做,有的请了建筑声学专家来做,但不一定是很好的专家。所以在这方面,关键还是甲方跟建筑师不够重视。
记者:那么,国内、国外比较来说的话,建筑声学设计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
吴硕贤:国外比较重视对不同的建筑类型都要考虑声环境设计的问题,而我们只对一些投资比较大的剧院、音乐厅重视,忽视了其他很多建筑,这是最大的差异。比方说五星级的宾馆或者一般的宾馆,国外都要做噪声和振动控制,要进行专业的设计,而我们根本不做。还有住宅,虽然我们也有国家标准,但是我们很多设计师也没有认真地按标准去做,也没有去检测符合不符合标准,或者根本不做。我们很多的建筑师、业主、包括居民,都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结果是背景噪声很吵,撞击声很大,左邻右舍的噪声很大,面向交通干道的交通噪声也很大,但都无可奈何。所以在我国,噪声投诉是各地环保投诉里头经常排在第一、第二位的投诉。总之,我们的人居声环境跟建筑声学设计理念还要大量的普及,这个是最重要的。
记者:刚才您讲到,我国建筑声环境状况堪忧,很多建筑需要声学设计,如果从重要性上来讲,当然像剧院、音乐厅等建筑格外重视声学设计,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建筑。
吴硕贤:电影院,录音用的场所,例如录音棚、录音室、演播厅等。其实,体育馆也很重要,因为很多体育馆不光是进行体育方面的活动,它也会有开会、集会的活动。像很多中学的体育馆,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平台,里面除了打球以外,也会开会,有时也会演出。所以它是多功能使用的场馆,要考虑多方面的设计要求。还有阶梯教室、会议厅、图书馆,这些都要好好做声学设计。还有宾馆,现在很多宾馆号称“五星级”、“七星级”,但其实声音质量很差,从评价标准来说,不能说光有一些设施就可以称“星”才行。展览馆也要做声学设计。机场、高铁的候机厅、侯车厅,也都要进行设计。最大的一块是我们的住宅,现在反映比较多的是,楼上走路楼下听得很清楚,这就是没有做声学设计的原因。
记者:我们这么多建筑没有做声学设计,除了理念上不重视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吴硕贤:也有的,部分原因出在建筑设计院。如果要做声学设计,那就需要从设计费里拿出一部分单独进行声学设计,但是现在设计院都实行总包,出于利益的考量,它就不愿意再分拨出一部分资金搞声学设计,于是就糊弄甲方,说它们会做。有时候甲方也不是很懂,就委托它们做了,但往往是钱拿过去了,但没做这个事。总的来讲,这跟社会责任感有关,与经济效益有关,有些人把社会责任放到了次要的位置。
记者:如果要更好地推动建筑声学设计,是不是应该首先建立起完善的设计标准体系,并在工程验收的时候严格执行?
吴硕贤:是的。总体而言,有些建筑类型有标准,有的还没有。现有的一些标准,也还不完善。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很多标准没有严格执行。例如,我们关于绿色建筑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绿色建筑里面对声音也是有要求的,但是要真正去检测的话,有许多肯定不符合要求,而且我们的检测手段也不够,光从人员上来说,全国搞声学设计研究的就那么多人,也不可能都去检测。相反,英国做的比较好,他们是有标准图集的,设立了几种构造,这几种构造已经经过了充分的测试,只要按照这个构造做,就知道能隔声多少。如果按照这个构造做,就不用检测,如果不按照这个构造做就要检测。我们现在是既没有标准图集构造规定,也没有检测,所以现在就是一笔糊涂帐。
吴硕贤在办公室
记者:还有一个环节就是施工,设计再好,没有好的施工工艺、工法,声学效果也达不到标准,我国声学施工状况如何?
吴硕贤:施工就更糟糕了,施工是声学工程里面的薄弱环节,因为声学施工要求很严格,很多地方如果细节不注意就不能保证声学效果。比如声桥的问题,两堵墙分立的话,隔声效果非常好,但是如果在施工的时候不注意,有个混凝土块或者砖块堵在了里面,混凝土块或者砖块就变成声桥了,固体传声就出来了,就破坏隔声了。类似这些还有很多,再比方说穿孔板,如果穿孔板后面的边框没有密封,吸声可能就差了很多。
在施工工艺、工法方面,我了解得不多。但据我所知,我国专门做声学施工的队伍非常少,优秀的企业更是不多,中孚泰(深圳市中孚泰文化建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一方面相对来说经验充足,它们做施工做得比较多。
文中引用的吴硕贤诗词全文欣赏
①文理兼修【生查子】
偏思脑易疲,过虑神多困。
文理可兼修,替补除劳顿。
情商共智商,二者人之本。
科技与音文,比翼双飞奋。
②渐入佳境【减字木兰花】
造园设景,先抑后扬增客兴。
曲径通幽,渐引游人入碧洲。
人生何幸,少小艰辛寻绮梦。
晚景温馨,满目青山照夕曛。
③高考发榜抒怀(1965年)
1965年馀以高考六科569分的成绩居全国理工科总分第一,录取清华大学,感赋一律 :
师朋报喜鹊噪枝,考取清华慰所思。
十载寒窗攻读日,一朝金榜提名时。
投身学海寻珠玉,辟径书山采桂枝。
收拾行装期北上,前程似锦任驱驰。
④⑧获博士学位有感 1984
荣膺博士慰平生,瀚海扬帆又一程。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臻佳境益求精。
边缘领域拓荒始,理纬文经织锦成。
制度于今初设立,长空伫看众星明。
⑤踏莎行[忆浙大]
西子湖边,玉泉园畔,江南名校群星灿。
中年岁月梦魂中,逝川难释相思淡。
弟子追随,文章淬练,覃思偶闪灵光现。
甘磨板凳守清贫,皇天不负平生愿。
⑥赴奥地利合作研究纪事 1992
友邦邀我越重洋,合作论文共考量。
樗栎中西无大用,骊珠迟早显华光。
噪声预测仿真确,音质评估弗晰详。
国际会坛惊四座,难题解决赖虚墙。
⑦⑨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感怀 2006
荣登金榜岁寒时,南国紫荆缀满枝。
半世追求谋致用,平生研究贵坚持。
清音着意厅台响,彩墨随心笔底摛。
自信才思犹未尽,再铺华卷写新诗。
⑩声景
声音风景美,此事惹乡愁。
拙政留听阁,耦园闻橹楼。
蜩吟鸣嚖嚖,鹿唱调呦呦。
居境添诗趣,庭林意更幽。
⑪行香子【光景】
夕照晨曦,月朗云稀,兼欣赏,雨霁虹霓。
夜观天象,斗转星移,察箕星南,斗星北,火星西。
灯火明祠,渔火辉溪,看村野,篝火燃陂。
古今光景,百姓痴迷,喜烛光明,灯光灿,激光奇。
⑫水调歌头【建筑】
人类谋居住,建筑应而兴。
穴处巢居初始,房室渐经营。
高筑墙基防浸,屋顶门窗搭设,挡雨阻侵凌。
村落星罗布,城邑亦成形。
土木立,砖石筑,混凝成。
高楼华厦,上达碧落炫天庭。
更有空调暖气,控制人居环境,舒适乐安生。
只是多消耗,永续重节能。
⑫水调歌头【园林】
历代重山水,城市辟园林。
错落高低形势,疏密巧区分。
水面波光潋滟,花木参差秀丽,山石见嶙峋。
更有鸟虫唱,清气送芳馨。
精布局,巧因借,重幽深。
廊迴径转,疑绝路处现新村。
布置台墀棚架,构筑楼轩亭阁,佳境可凭临。
四季有惊喜,无处不销魂。
吴硕贤书法作品
人物简介
吴硕贤,男,1947年5月生于福建泉州。198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后,又师从吴良镛院士、马大猷院士攻读博士学位,是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吴硕贤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科技部批准在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中国建筑学领域唯一的“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硕贤担任首任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吴硕贤院士在建筑声学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代表作有:《音乐与建筑》、《室内环境与设备》、《室内声学与环境声学》、《建筑声学设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