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25编辑:未知
月19日,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西宁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深刻阐述了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的意义、理念、目的、内涵和承担的国际义务,对办好论坛寄予了殷切期望,提出了明确要求。当日,国家公园论坛主论坛在西宁召开。有关国家驻华使节、国际生态环保组织代表、世界著名国家公园负责人以及中国国内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主题进行了主旨演讲,嘉宾们精彩观点的碰撞将为青海继续改革创新之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和自然保护地提供更多经验。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公园示范省
精彩观点: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大创新。青海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深化体制改革,破解了体制机制“九龙治水”局面和监管执法“碎片化”问题;优化功能布局,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加强制度建设,率先构建“1 5”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搭建起了符合青海实际“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构建共享机制,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参与生态保护的同时获得收益;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管控网络建设,走出了一条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青海模式”。
2019年6月,在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基础上,青海省与国家林草局共同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这是青海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也是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站在新的起点上,青海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全面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原则”,举全省之力,集各方智慧,在整合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上探索实践,在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上先行先试,在自然保护地资金保障机制上有新方案,在自然保护地科学有效管护上走出新路子,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形成共鸣,切实担负起保护“中华水塔”、当好地球卫士的重大责任。
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对青海,是面向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对全国,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对世界,是义不容辞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担当。青海将加快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展现“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的独特魅力,为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青海贡献!
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精彩观点:我国有不少珍贵、特有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及天然景观区域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和地方遗产,包括自然和文化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成为增进国家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支撑。
自然保护地已成为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阵地,众多自然保护地成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实习天然实验室和基地。我国有20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有动植物标本馆、自然博物馆、科普馆、科普长廊等,年接待参观考察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
自然保护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当地和周边社区发展带来了众多优质、独特的生态产品。一些自然保护地利用自然资源优势,适度开展多种经营、生态旅游,有效带动了社区群众的脱贫致富。
自然保护地面临的问题:各类保护地交叉重叠;保护地破碎化、孤岛化;历史遗留问题多;保护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法律法规滞后。
应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规划为重要的自然生态空间,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
修改完善自然保护区条例,突出以国家公园保护为主要内容,推动制定出台自然保护地法,研究提出各类自然公园的相关管理规定。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考核、执法、监督等,形成一整套体系完善、监管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三江源生态保护
精彩观点: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要时刻牢记:青海最大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时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江源地区气候变暖显著,2000年以来气温增速加快。随着气候变暖,未来三江源区将出现干旱指数升高的风险。未来百年,三江源地区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本世纪末气温将突破历史最高值。
长江源区1994年后径流增加趋势较为显著,黄河源区径流呈减少趋势。黄河源降水增加量不足抵消耗水增加,未来荒漠化风险高(暖干化),径流将进一步减少。
放牧活动影响对植被的观测值,只有8月份ndvi指数可如实反映植被变化,三江源南部地区有植被变差趋势,需要合理管控人类活动影响。
黄河源区荒漠化风险高,需要储备减缓应对的技术措施。
使用新型技术,利用空中水资源增加降水量,是气候变化形势下生态保护的重要技术储备。
加强自然教育 助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精彩观点:蓬勃开展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为开展自然教育提供了良好平台,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为开展自然教育创造了新的机遇。自然教育是国家公园及保护地游憩利用的特色核心内容,自然教育让访客对资源环境、景观、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丰富。自然教育也可以成为保护地游憩系统组织、规划的核心线索。自然教育具有辅助游客行为管理、提效资源环境保护的功能,合理的自然教育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可以提升景观美感和认知美感,是决定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建设水准的重要方面,事关建设美丽中国,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将注重人才培养,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强化科学研究,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积极参与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开展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统研究与规划设计实践。我们将把自然保护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自然保护地治理理论研究、自然保护地空间管理与规划理论研究、自然保护地环境解说与自然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等内容作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方向。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评估—主要发现和建议
精彩观点:具有国家及全球重要性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完全符合杰出国家公园划建标准。其中,保护优先、管理机构统一、实施生态修复、各级领导重视让评估团印象深刻。
国家公园需具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国家公园应全国统一立法定规,各地统一遵照执行。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各园区管理政策有待加以统一。助力高校师生设计“接地气的”国家公园研究项目,为国家公园管理提供实用信息,科学记录国家公园变迁。
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总体规划中,目前的功能分区能满足该国家公园两大管理目标:保护生态系统与流域、传承弘扬传统民族地域文化。建议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批建后应及时完善现有总体规划,拓展国家公园边界,将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山脉和河流纳入保护范围,实现流域整体保护。
三江源是亚洲水塔。生活在三江源当地的牧民有着保护生态系统的传统,其世代传承的生态文化可用于国家公园管理。生态管护员项目诠释了中国国家公园的“中国特色”,建议继续开展生态管理员项目,并扩大项目规模。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与世界遗产
精彩观点:2017年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特别指出“中国10多项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申请得到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支持,呈现了中国精彩。”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最初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议,设立于1972年全球193个国家认可。截至2019年8月,全球167个国家有1121处世界遗产,其中869处文化遗产,213处自然遗产和39个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
在2019年6月30日至7月10日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中国有14个自然遗产地和4个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亚太区域22个国家有66个世界自然遗产。
值得强调的是,《世界遗产展望报告2》指出:中国的世界遗产绩效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4至2017年间,228个世界遗产地的平均管理有效性从54%降为48%。而在中国,管理有效性保持在88%。
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政策体系
精彩观点:国家公园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是自然保护领域的重大改革,中国有着自己的国情和制度环境,我们必须立足中国实际,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模式。同时,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也要遵循一般的国际规律和社会共识,不能把改革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中国特色,而拒绝改革、敷衍改革。
如何将中央政府优先考虑的生态安全、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等全局问题,和地方政府优先考虑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等问题统筹协调起来,对我们的国家公园管理部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个问题上,地方政府要服从中央政府加强生态保护这个大局。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国家公园属禁止开发区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这也就意味着,不能在国家公园范围内再去划定生产、生活空间,不能再去承担生产生活任务。
一些试点在功能分区中划定了传统利用区,并不是给当地开发建设预留空间,而是基于现实情况划定的临时生活空间,只允许以传统方式进行适度利用,不能搞大规模开发建设,更不能在这个区域建设酒店旅游设施等。这个底线一定要守住。在国家公园区域范围内发展和利用必须服从保护的要求和需要。
关于建立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和发展大生态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精彩观点:建立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既符合客观规律,也有很好的社会基础,还有国外比较成功的典型可供借鉴。我们建设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和发展大生态产业,是促进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地理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地球第三极地区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重要途径,确保青藏高原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有序地发展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系统,发展科研教育游憩与体验等活动。
发展青藏高原大生态产业,就是要使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把生态建设作为产业化发展,对生态建设和产业化发展进行有序的产业替代和调整,全面提升草原、森林、湿地、冰川、河湖、荒漠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在区域产业规划与建设、环境演变、区域灾害、风险评估与预防、地质工程、地球化学、遥感等多领域展开深度研发。
要发展新型生态产业、实现生态资产价值,建设“高吸收碳”试验区,建设“一优两高”战略示范区。
要把青海省委“一优两高”战略落实好,认真研究水资源对格尔木循环经济区及青海省的影响,做好生产、生态、生活多赢的“一优两高”战略示范区,依托青海生态价值,深度挖掘生态潜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
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
精彩观点: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应该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三大理念。生态保护第一体现了国家公园在实现国家生态安全方面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家代表性是设立国家公园的基本条件和地位体现;而全民公益性则是建立国家公园的根本使命和目的,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真心,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决心,以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全民公益性”主要体现为三个全民共享,即国家公园的生态效益全民共享、教育资源全民共享和文化内涵全民共享。
首先,国家公园的巨大生态效益应为全民所共享。国家公园保护了中国最具有原真性、完整性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这是支持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绿色基础设施。
第二,国家公园作为最高品质的自然教育资源应为全民所共享。让国家公园成为全体国民和各国人民走近自然的一扇大门,成为展示生态文明的一扇窗户,让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守护自然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国家公园独特的文化内涵应为全民所共享。当“生态”被称为“文明”时,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和生态本底,而是叠加了人的因素和文化的内涵。
三江源管理
精彩观点:目前,人类正在以不断增长的速度掠夺世界资源。这是大自然的艰难时期。人类人口在增长,物种和栖息地正在被破坏,空气和水正在受到污染。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消耗的自然资源比人类历史上消耗的都多。
中国于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官方保护区,并于1979年通过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此后,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创建了县、省和国家级保护区。到2001年,有1270个保护区,很快就有2729个。中国有远见,可以选择许多关键的保护领域。长江、黄河和湄公河的源头都在三江源地区。国家和青海林业部门认识到,森林遭到破坏,牧场被大量牲畜破坏,高山冰川融化得如此之快,到本世纪末冰川将消失。
未来几年三江源地区的治理,包括对气候变化的持续适应,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像三江源这样的保护区是国家的珍宝,必须像拉萨的布达拉宫、北京的紫禁城和其他这样的文化宝藏一样,全心全意地保存下来。人类必须为保护问题制定持久的凯发k8官方旗舰厅的解决方案,利用新的理念、概念和政策,以仁慈、尊重和同情心为基础,确保所有生物的未来。
厄瓜多尔,萨热将是生物多样性的天堂
精彩观点:在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7个国家仅占地球表面的10%左右,这其中就有厄瓜多尔,在厄瓜多尔有43个国家公园,19个保护地。
她是地球的花园,是我们的孩子们将要继承的土地。在我们的土地、森林和山脉中,有各种各样的鲜艳色彩,以及从安第斯山脉、从瀑布和河流流入太平洋的水流的声音,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支流,即大亚马逊河。
请与我一起探索为什么我们的56个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园是我们家园保护和生存的关键。
因为我们常常问自己,你为自己国家的后代能做什么,能不能保证他们有好的生态环境。
如果说我们的生态环境是因为上一代为我们留下的遗产,到2030年全球的生态是不可逆转的,因为全球的变暖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改变,如果说在本世纪末气温上升1.5℃,那就会减少全球2.2%的工作时间,会使得8000万人的工作丧失,也会造成42亿美金的损失。
我们看到水资源遭受了很多的污染,我们通过建立国家公园来进行保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孩子的未来。在厄瓜多尔,国家公园在逐渐增加,且国家20%的土地属于保护地。我们还在发展清洁能源。清洁能源的发展能给国家节约很大的经济成本,并且我们的年轻人也深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争取更多的人参与我们的自然保护中,保护我们的星球。
健康地球 健康人类
精彩观点:我们分别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技术革新、气候变化等五大方面的驱动因素中,对环境变化动因、全球的环境状态、环境政策的成效、改变前进的道路等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报告。其中,对环境政策有效性的评估结果为,在许多情况下,环境决策并不符合政策成效检疫标准,这意味着政策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迄今为止的力度和成效仍然不足,现有政策不足以解决积压的环境问题。在污染控制、效率改善和环境规划等议程方面仍有政策差距。
涉及所有环境领域,从气候变化到生物多样性丧失到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和海洋酸化,需要紧急的行动,如果要改变上述后果,必须改变方向。
因此,未来的路,必须改革,没有选择!我们必须要转变思路和方式。实现地球健康、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存在的,全球各地已经存在大量实实在在的成功案例。
要想实现“健康地球,健康人类”的愿景,我们需要开启新的思维方式,彻底摒弃“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福”的发展方式,向近乎零浪费的经济模式转型。虽然不容易,但我们能做到,我们能改变世界。
我们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环境政策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综合性总体目标、基于科学的具体目标、经济手段、监管制度以及有力的国际合作,需要系统性和综合性政策行动,需要进行转型变革,以便将长远战略与综合决策结合起来,同时自下而上地形成社会、文化、技术、体制和机制创新,政府、企业、学术界和民间社会之间应结成联盟,为实现转型变革的思想途径达到共识。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精彩观点: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审议批准的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在青海省举办国家公园论坛,对进一步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对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促进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要把握四个关键词。一是整合设立,是将原来各部门各地区分头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成国家公园,不是重打鼓另开张、重新划定。二是主体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不以旅游为目的,但不是绝对地排斥旅游。三是主体地位,国家公园要在各类自然保护地中占主体。四是空间管制,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目的之一是将对耕地的用途管制,拓展到对生态空间的空间管制,但不能简单地套用耕地的用途管制,空间管制的概念更丰富,需要认真研究积累经验。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精彩观点:坚持建设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定位和方向,整合重组自然保护地体系,循序渐进地提高自然保护地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认真总结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制定保护地发展规划、转型战略与路径,优先完善保护地管理体制,开展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促进保护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区域与国际自然保护地合作平台,提高保护的协同效应。
同时,构建自然保护地立法体系,以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和提高立法质量、节约立法资源为宗旨,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公益组织参与建设与管理的法律地位及可参与的工作范围,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公益捐赠机制,鼓励公益组织出资赎买土地所有权划归国有,探索建立由集体所有、管理权流转给公益组织、政府监管的“三权”分置的协议保护机制,发挥公益组织在推动社区发展、科普和自然教育方面的作用。
人类自然和谐共存:世界自然基金会努力为中国及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和人们做出努力
精彩观点:我们的地球处于危机中,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经济成本代价很大。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将会有联合国关于变化、可持续发展以及自然新政方面的一些决定,这些决定将会对我们未来几千年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这样的现实,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在呼吁达成一种新的布局和共识。
在联合国有非常重要的一些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地去追踪它的进展和情况。在2020年,我们将会举办相关的一些会议来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希望到2030年的时候,能够更好地保护和恢复自然,从而造福人类和地球。为了2020年以及我们的未来,需要成立一个联盟,主要的利益相关者都会聚集起来达成这种人与自然的新共识。如果中国能够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话,对于中国的生态文明是非常大的一个推动和补充,能够推动绿色发展。中国是地球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能够建立国家公园,能够建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体制的话,这将对于中国的生态文明扮演着基石的作用。
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够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管理和发展,做出我们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份贡献。
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与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群的建设
精彩观点: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的目标是为青藏高原地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依据,为探索青藏高原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科学的路径和方案。
第二次科考从今年正式启动,历时五年,由十大任务构成,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三大要素,要回答五个重要的科技成果。其中如何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是青藏科考的一项重要的成果产出。
把青藏高原整体打造成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将成为中国未来在伟大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它具有这样的资源基础、发展前景和发展的需求。
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模式应该是什么样呢?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国家公园建设模式?从我们现在探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如何在管理和规划层面上打造成为一个高品质的国土空间具有非常难度,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深入的研究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战略高度和统筹设计时间问题。三是如何把大尺度的景观美和大范围内的人少作为基本的维度进行筛选,中国的西部国家公园将会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后花园。四是要测算合理的容量,这个合理容量既要测算承载国家公园内部人类活动的合理容量,也要测算国家公园内部野生动物保护的合理容量,要测算国家公园本身的合理容量,还要同时测量非国家公园的合理容量。五是可持续的民生和社区的发展,如何通过国家公园建设,使得青藏地区从输血转变成造血,实现生态优势加资产变成生态产品加收益。六是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