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07编辑:未知
“你要喝什么?来,我帮你要杯水” , 说话间,刘滨谊起身走向茶歇台。
7月27日,全国“公园城市与风景园林”论坛的会场外,刚刚结束演讲的同济大学博导、教授刘滨谊接受媒体记者采访。他的此言一出,坐在对面的记者顿时惶恐起来——刘滨谊是国内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学的顶级专家、中国第一位景观规划学博士,在业内拥有极高声望,面对面时竟如此平易近人,刘滨谊笑着说:“搞风景园林研究的人,很有人情味的。”
为参加成都论坛,三次修改ppt
接到“公园城市论坛”的邀请后,刘滨谊查询、搜索了许多关于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信息。做为从事人居环境学研究30余年的学者,他一般都能快速找出对方的不足说上一二三,可是这次,“成都的思考比较完善,一下子还没看出哪里有明显不足。”
在论坛上讲些什么?刘滨谊琢磨起来。半个月里,他全心投入准备。
从最初的概念解释到最后从人居环境学理论来认识公园城市,刘滨谊的思考不断深入,ppt内容也不断调整,越来越成熟,既有深度的理论阐述,也深入浅出“接地气”,“ppt上的每一句话都经得起反方的质疑”。
在这个70页的ppt里,有丰富的理论阐述、简明的图示、大量的图片,把人居环境学与公园城市的关系、现代城市与人类习性的关联、公园城市的决策与变量,以及他山之石带来的借鉴价值,讲述得很清晰,是一份为成都量身订制的“智库报告” 。
与他的对话,时间上跨千年,空间涵盖东西方。着眼建设公园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信息量巨大,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刘滨谊是中国著名建筑教育家冯纪忠教授指导的硕士博士,也深受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人居环境学首创者吴良镛等一批前辈学者多年的关心激励。整理并写作这篇高端访谈,记者不免心中忐忑,怕因为不懂、深度不够,难以抵达刘滨谊教授所言境界,好在刘教授一直耐心讲解、平和亲切,消除大半惶惑。此文或只能呈现刘滨谊思想十之一二,但愿为读者搭一个进入门槛,对他高深的学术思想、躬身实践以及给予成都的恳切建议,作尽量准确的介绍。
对话刘滨谊:
把“公园城市”当作人们共同的生命体
就会找到好的路径
记者:您怎么看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目标?
刘滨谊:公园城市的提出水到渠成,是人居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 。
一方面,中国经过40年改革开放,积累了相当的社会财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城市发展从重建筑向重人居环境转变;另一方面,前些年来城市规划建设与自然割裂十分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在钢筋混凝土建筑成为城市主体的同时,你有没发现,人们想要逃离城市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大城市每逢周末节假出现的度假热现象究竟是为什么?
基于人居环境学和风景园林学的理论研究,我们发现,与自然融合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塑造环境,环境报应人类。过去百年的城市化,其巨大的副作用是丧失自然,恶果是丧失自然的感受、感觉,最终改变着人从生理、心理到精神伦理综合而成的天性。这是一条隐形的改变丧失人性的恶性生态链,今天人们的诸多从生理到心理的烦恼、无助,其源头均在于此。
公园城市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理想人居环境不懈追求的产物,集人间仙境的风景园林、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共荣共享的理想梦想于一身,内涵接近理想人居环境。
记者:您觉得如果在城市中大量增加公园绿地,能够促进人的境界提升吗?
刘滨谊:增加公园、绿地的一个明显好处,是公共财富的扩大。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街心公园有3000平方米,按照传统中国风景园林优秀的“借景”理论,那对于周边社区的居民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拥有了这3000平方米的景观,适应现代社会个体使用的时空多样性,也不会时刻被挤的人满为患,这样公园的优势自然显现。而假如把这3000平方米划成别墅私家花园,也就只能被几十户所拥有,则难为更多的人分享。从它产生的社会效益来说,获得感的广度大为收敛。
如果公园、广场、街道等公共景观面积不断增加,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出家门,走进自然环境中,当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户外活动,就会形成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良性循环,时间长了,就能改变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座城市增加公共环境就是增加公共财富,公共财富越多,社会越安定、和谐,城市越具有活力和竞争力。
可以说,公共财富决定城市的生死存亡。城市的物质性公共财富首先是有生命的阳光、空气、风、雨、山水林田湖的自然环境,还有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场所、公共建筑,城市精神性公共财富则是城市的历史、文化、教育、科技。
公园作为城市公共财富的集中代表几乎囊括了这一切,这也就是“建设公园城市”伟大意义。
记者:您能举几个城市的例子来说明吗?
刘滨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杭州西湖了。因为大自然的造化,形成了这个公共湖泊和周围的山峦叠嶂,加上古已有之的水利工程,历朝历代地方官都不断对其进行疏浚,白居易、苏轼就是杰出代表。历经数千年的实践总结,中国一座城市的理想就是:好风景、好风土、好风水、好风情,而这样的山水格局为杭州赢得了“天堂”美誉。
反面的例子,可以说说百年前的上海。100年前的上海,若是有今天的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意识、有一个景观生态规划、甚至有一个城市旅游规划,就有机会成为今天要建设的公园城市:留出水系水网,留出生态廊、绿道,留出城市公共文化、创意、休闲、商业、旅游空间,成为一座水网密布、林荫繁茂的生态文化金融之城。那是多么美的景象!
记者:您从中总结出了什么?
刘滨谊:建设公园城市首要是建设有时间有生命的城市。
“我相信100年后,这一公园周围将被高楼大夏所环绕……。”这是1851年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景观规划师奥姆斯泰德说过的话。160年前的“先见之明”,换来的是市民的热爱和世界级的旅游吸引力,换来的是一个景观规划时代的诞生。
从2001年起,我受托为江苏省张家港市做景观规划。我提出,不建新城建ecd,就是生态文化园区。张家港采纳了这一建议。在一片位于城市中心区4.4平方千米的场地上,从2003年起,先后建成2.2平方千米的城市公园———暨阳湖生态园,形成60公顷的集中湖面和40公顷湿地水系,水质保持在ⅱ类作用,如此规模水质的人工湖直到今天在长三角都很难找到第二处。周围配套绿地、绿道、公园等景观,打造了暨阳湖生态旅游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的不仅仅只是绿化公园,表面是美景内在是文化,表面是美景内在是效益。到2015年底,暨阳湖园区投入开发建设资金44.68亿元,资金全部由占园区总面积28.6%的1894亩开发用地逐年出让获得,共获得土地收益88.7亿元,不仅建成了园区,还上交了财政35亿元。目前暨阳湖公司共拥有总资产51亿,其中经营性资产近20亿元,圆满完成了当时市政府提出的“不用政府一分钱,建成一个新园区”的目标。直到今天,其中2.2平方千米的公园,每年实现自我造血5000万元,足够维持运转。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造园,而是建设城市,开发新的人居环境。这就是用人居环境时间观创造的价值。我昨天看过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也了解了一下规划,总体感觉不错,但从时间观角度看,手笔还可以再大点。
一个座市的发展,千年不变、百年不变最基本的格局其实就是自然的山水生态格局。其他的人工人造都可以改可以造,建筑三年五载,不合理的可以拆,城市二三十年起来了也可以变,但是风景园林的格局是跟大自然息息相连的,是需要百年千年的时间进程来实现的。
记者:怎么理解您说的“生命体”概念?
刘滨谊:需要从“生命体”高度认识新时代人居时空发展格局。以往习惯用建筑学的眼光去看待城市的空间布局和时间进程,有了“生命体”这个概念以后豁然开朗。
风景园林的空气、阳光、风、水等是四处弥漫、无孔不入的,深入以视觉为统领的五官感受;景观无处不在,因此才有了旷野、乡村和城市等各种形态,也有了与之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应以风景园林“生命体建设”为引领,这是是建设公园城市的核心。如同“十月怀胎”,其生命的自然、人文、形态等进程都需要时间去完成。在所有建设类专业中,风景园林师必须具有最为长远的眼光和观念,也要能顺应各类生命需要的环境诉求,并根据其内在关系合理建立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变量。
建设公园城市是实实在在的人居环境带入感、获得感、幸福感:自然的阳光、空气、风、水、林荫,自由的活动、放飞的心情,人人平等的使用权。公园城市中,风景园林的时间、空间分布最为广大,胜过建筑体——如果一个公园城市的总平面还是被满布的建筑群充斥,核心区还是cbd、rbd,就不能令百姓信服,甚至引出误解。
公园城市不是“公园” “城市”,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是一次需要集中各个行业智慧的集体行动,是以改变传统观念、技术方法为前提的开创性行动。“风景天下”“跨界协同”是建设公园城市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