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师张雯:低碳视野下建筑的生态美学探析-凯发k8官方旗舰厅

发布时间:2018-08-07编辑:未知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高度发达,经济高度繁荣。但与之相应的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城市二氧化碳排放过高,全球气候变暖也成为文明发展之殇。以低碳为代表的生态思想在各行各业发芽生根,更在建筑生态领域得到发扬光大。建筑如何在保证生态美学的同时兼顾低碳需要?低碳视野下建筑生态美学又是怎样的特征?记者就此专程采访建筑设计师、2017中国设计年度人物“年度精英设计师”、大华(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总监张雯。

张雯曾从事多年建筑设计工作,在建筑设计领域广有建树,对于低碳背景下的建筑设计也感同身受,而关于低碳经济下如何让建筑的生态美学发扬光大,更好地发挥建筑生态美学作用,她也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研究,面对记者提问,她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记者:您能对低碳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做一个简要阐述吗?

张雯:低碳就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指二氧化碳,这个概念很多人都了解。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过量石油消耗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因此引发严重环境问题,阻碍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低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实现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这其实形成了人居生态系统,其具有明显的生态特征。这就跟生态联系起来了。那么建筑生态又是什么呢,就是使用被动式节能技术,利用较少能耗,保证建筑内环境舒适度,还有一种叫主动式节能技术,虽然简单可行,而且受外界干扰小,但会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对环境的维护和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我们要说的主要是低碳与建筑生态中的被动式节能技术之间的关系。

记者:生态建筑美学是一个比较深入的话题,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生态建筑美学吗?

张雯:比较复杂,先从建筑的美学支点说起吧,关于建筑的审美,人类其实经历了漫长的阶段,一开始崇尚穴居、巢居之类的“自然美”,随着科技进步,建筑审美经历了“古典美学”、“功能美学”、“机械美学”等不同阶段,那么发展到现在呢,就是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和谐、共生、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成为主旋律。生态美学又是什么呢,就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对于美学的当代思考。辞海上对生态学的解释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而美学解释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二者的结合就是生态美学,其研究目标是 “生物体”以及周边环境的关系及其运行规律所承载的美学价值。明白了上述概念,就懂得什么是生态建筑美学了,这是有别于传统的建筑审美视角,其实就是用生态系统本身的完整性,均衡性和多样性视角重新审视建筑的美学意义与作用。

记者:生态建筑美学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吗?

张雯:有的,首先有个传统建筑美学,这个与生态建筑美学有不同的。传统建筑美学一开始关注的是建筑的物质性,认为建筑之美来源于其空间或者是链接空间的游戏,故一直以来建筑美学关乎视觉体验。建筑的美主要体现在对比例、尺度、体量的思考,比如黄金分割定律,将建筑与人体比例尺度相对照,形成传统建筑美学理论。

随着认识的不断推进,传统建筑美学再次得到发展,艺术史上现代主义的兴起,功能主义的盛行掀起新的美学革命,更多人认为建筑的美应与功能相适应,美似乎在很大程度上由物质经济决定。

而生态建筑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其特征是追求“共生”和“自我维护”,把传统美学所重视的语汇思想和形式思想都弃之不用,他们反对“人类中心论”,更关注人、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共生。这种建筑的美存在于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上的理论,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形式内容,成为生态建筑美学。

记者:建筑生态美学有何实际内涵和意义?

张雯:生态建筑美学强调美学观的整体性,大大拓展了研究内容,由原来的单纯“建筑”转变为人、建筑、自然三位一体格局。同时,生态美学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础,并从“系统”平衡的角度去体悟美学的价值和意义,这使得生态建筑美学具有互动性,体验性和生命性。其内涵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诠释,第一是互动性的建筑美学,人们由对自然一味的索取与强势控制的角色转变为与自然互利互惠,建筑从取之于自然,变成也可以贡献于自然。举个例子,人们利用当地的材料建造房屋,利用当地的风向及地理环境来满足通风采光,即使这些建筑废弃不用了,所有的材料都业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低碳的效果就达到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筑是自然材料的重组,可以把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个内涵就是体验性建筑美学。这是由第一个内涵“互动性”生发出来的,有了互动就会有体验,建筑生态美学不再局限于对比例、体量、空间等的物质化的审美考量,而表现出一种鲜明的“体验性”。“体验性”促进了人与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和谐互动和交流体验。第三个内涵是生命性建筑美学。意思是建筑体现出美学生命力。为什么呢?因为遵循了“重复循环使用”的原则,就像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循环流动一样。这一原则运用于建筑,就体现在空间的设计、功能的组织以及材料的使用上。相对而言,传统建筑功能往往单一,然而建筑的功能其实具有复合性,空间形态可以根据功能的不同而变化,通过当地建筑材料再加工、再利用,这就形成了新的审美标准。这种循环利用体现了建筑生态美学具有时间上的维度和物质上的生命性,这个内涵也与低碳的行业需求高度一致。

记者:那么建筑的生态美学有没有什么法则呢?

张雯:有的,如今是生态文明时代,建筑的生态美学法则也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建筑的功能之美。功能非常重要,房子首先是拿来住的,因此建筑要有适用、坚固、美观这三个基本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的生态美学是一种功能主义美学,但是又区别于传统的功能主义,不同于以往一般的“功能序列”,功能美学在生态建筑的体现是一种“生态序列”,是一种生态秩序和功能空间的叠合关系,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功能;第二个方面就是建筑的地域之美。建筑处在自然地域这个“系统”中,它的美学价值更多地由周边环境所决定的。不仅顾及人类生活的舒适性,同时考虑其他生物的舒适性;建筑因为环境的美而增色,环境因为建筑的存在而有生机,进而表现出一种整体关联性。也就是建筑要与所处环境整体系统融合,成为环境要素之一,与山、水、植被等共同体现美学价值。

第三个法则是建筑的有机之美。什么是有机呢,就是能成系统,能将“人、建筑和环境”同为一体,并有意识地促成三者之间同构互动。建筑的有机之美反映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将建筑有机地嵌入生态环境,形成了生态、建筑与人的和谐共生,不仅具有生态美感,也让低碳的时代需求得到彰显。

记者:低碳视野下,如何协调建筑、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也是建筑师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您觉得怎样才能让做得更好?

张雯:低碳是一个沉重话题,当低碳与生态建筑美学联系起来,就要求我们关注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人与建筑如能完善这种关系并使系统有效运行,则具有生态美学价值,生态美学观将建筑美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在生态建筑中体现出的互动性,体验性和生命性成为建筑审美的新标准,这一标准反映在建筑传统论题上,比如功能组织,空间设计,材料应用,都将产生新的美学意义和价值,也将使低碳的需求得到自然显现。换言之,低碳经济是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生态建筑美学是解决人类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设计师们只有潜下心来认真研究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之进行结构、分析,才能找到灵感,设计出符合低碳和生态建筑美学要求的建筑作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