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28编辑:未知
乡村怎么振兴,农村的价值如何体现?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城市病”又该如何破解?昨天在苏召开的第十三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与会规划界专家围绕这些议题展开探讨,为之献计献策。
谈乡村振兴,先要从认知乡村做起
眼下,全国上下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崔曙平看来,谈乡村振兴,首先要从认知乡村做起,了解农村的需求是什么,农村的价值在哪里。他说,在城市时代,乡村不仅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居地,还兼具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保护乡愁乡土的文化功能、发展特色产业的经济功能、稳定城乡关系的社会功能以及满足诗意栖居的生活功能等多重功能和价值。因此,当代乡村发展应立足乡村特性与多元功能,建设美丽宜居的活力乡村。
崔曙平说,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多所高校,对江苏省13个省辖市283个村庄,进行了持续一年半的乡村调查。调查中,垃圾堆放和环境污染是农村较为突出的问题,但村民普遍对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意愿强烈。整治后的乡村因为面貌的焕然一新,带动了乡村旅游、农民增收致富,越来越多务工人员愿意返乡。他建议,乡村应该积极探索生活垃圾整治及机制的建立,同时建立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乡村作为城市硬币的另一面同样需要受到关注。”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们迫不及待地将“乡土”城市化,使中国成千上万的“桃花源”在消失。俞孔坚认为,乡村振兴建设要把乡村作为一个服务于人的生态体系来建设,有新的基础设施,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包括创意的栖居、学院、工坊等载体,使城里人自发地回到乡村。
“城市病”要破解,城市活力也要维系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带来了诸多“城市病”。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要求。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表示,城市越现代化、越进步,越容易遇到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成为当前城市最难应对的危机。极端天气、城市高机动性、新技术的快速涌现、快速发展及高度国际化的脆弱性及多主体的复杂性都在考验城市的韧性。仇保兴认为,建设韧性城市、弹性城市成为必然选择。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表示,目前,全世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平均是1.5倍,而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2.7倍。这样的背景下,“人向高处走”的趋势不会停止,所以中国城市化还会进一步发展。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到2030年,这个比例将提升至70%左右。未来中国会有2亿多农民转移到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城市数量会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也会进一步扩大,看得见的趋势是中国10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还会进一步增加。他建议,城市建设者在进行刚性规划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城市弹性发展,顺应市场发展,对空间利用进行管制,对绿地、公共空间的规划用地进行刚性约束,让老百姓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
“进入21世纪,一个城市是否有活力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力比较的重要尺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认为,市井生活、和睦的邻里关系、功能复合的多功能区域等都是维系城市个性和活力的重要推动力。传统的步行历史街区最容易促成市民活动和活力的产生,而大量存在的街道、广场、公园、公共建筑、小店铺、作坊等,也是普通大众最容易参与的城市活力载体。
王建国建议,在当前发展形势下,我们需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有“温度”“厚度”“深度”“精度”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创造舒适优雅的慢行生活节奏。此外,他也指出电商线上支付日益普及,对传统步行商业街区功能产生了“釜底抽薪”的影响。因此,城市规划设计者也需要思考如何既能够保留传统街道的优点,又能够在未来实体加虚拟的城市生活活动和经济活动中,克服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