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19编辑:未知
11月19日,2017年第七届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进入到第二天的议程,会上进行了十余场的演讲。中国建筑院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高宜程发表演讲《国家特色小镇培育建设与实践》,以下是现场报道。
中国建筑设计院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 高宜程
高宜程:大家好,我是在中国建筑设计院,长期从事村镇建设过程,最近两年参与国家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研究与组织评审相关的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进行了相关的思考。其实我不愿意让别人称为研究特色小镇的,因为我长期研究的是村镇建设领域,从我上班以后到现在,基本上是专门从事这项工作,所以今天我想从四个方面跟大家交流这个问题。
第一城镇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49年到78年,也就是改革开放以前,小城镇54年我国的宪法明确了镇作为中国县辖基层政权建制确定下来。58年8月份,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农村建立公社问题的决议》,逐渐改成“人民公社”。65年,国家鼓励发展“五小工业”,工商业得到一些发展。66—76年,经过十年,全国仅有镇剩2千多个。
改革开放以后到2千年左右,建制镇的数量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和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数量,前三组数字基本上从1978年到2000年增加六倍,最后一项增长3倍,这个阶段小城镇是快速发展的阶段,建制镇的发展跟机制有关系,这个时期有这么几个关键的事件,第一个是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出了一个文件,承认了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这之前乡镇企业其实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这也是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塑造了一个宏观的环境。第二乡镇企业乐观发展进入80年以后,雨后春笋,工业小区的建设促进了建制镇的发展。第三是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第四是户口政策,允许经商、务工,办服务行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
再往后84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了建制镇的速度,84年到88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到87年,人均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仅仅才过了不到十年的时间,那个时候提得比较多的是苏南模式,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的,当时关键词是农民、乡镇企业、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离土不离乡”,小城镇大战略。94年的分税制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促进了土地财政发展进程。98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小城镇发展受到影响。下一个阶段2000—2015年,小城镇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国家的发展中心到城市和农村。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为主的开展新农村建设为主要方向。小城镇被忽略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发展动力缺失,第二缺少政策的支持,第三是人居环境差,导致了劳动力流失。发展的动力缺失,为什么要强调产业的支撑,当时发展快的时候乡镇企业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成为了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2000年以后乡镇企业衰落,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等,导致了乡镇企业的衰落,同时其实也是导致了小城镇发展缺失动力。
小一个阶段,15年到现在,小城镇特色化发展阶段。主要有那么几个事件,第一是总书记等几位领导人在浙江特色小镇的调研报告上做的重要批示,这是15年底,15年末十三五纲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再往最后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开展特色小镇培育的工作,我们全程参与了这项工作,各地掀起了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社会高度关注特色小镇建设,中央企业、大型国企、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导致现在不同的群体对特色小镇的理解不一样。
第二个问题,从国家特色小镇发展的基本要素这个层面去概,发展特色小镇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不去考虑也能发展得很好,首先特色小镇发展的方向,梳理了几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相对来讲历史比较久远就不考虑了,这三个阶段,78年到2000年,大环境是改革开放,在这个大环境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给特色小镇带来了宏观的环境,第二也是带来了巨大的市场,80年代各家的生活必需品是很少了,从80年代到90年代,大家努力的方向是给家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再到后来的电视、冰箱、空调等等,这是乡镇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也是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源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生产效率,给乡镇企业提供了非常大的劳动力市场,概括出来这个动力机制四个方面,第一是政策,第二是市场,巨大的生活必需品的拉动,第三是劳动力,第四是户口。2000年到15年的停滞,混淆原因分析,概括为这几个方面,第一是政策缺失,第二是市场饱和,同质化竞争。第三是人居环境差,第四是劳动力流失。根据前两个阶段的概括,15年以后特色小镇发展,我想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第一顺应新型城镇化的形势,现在这个形势跟改革开放以后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二是特色化的发展,产业、文化、,这个也不展开了。第三是人居环境的建设,第四是政策的支持,这都是跟当前面临的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新型城镇化大环境是有关系的,跟新的供给,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是有密切关系的。
所以小城镇的核心要素,第一是建制镇,跟社会上的理解可能有不同的,为什么把国家特色小镇空间范围设定在建制镇,是国家新型城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跟浙江的模式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我们把浙江的模式概括成一个概念,叫产业社区,无论是3平方公里还是50亿元这种投资,从客观来讲小城镇是非常难以实现的,尤其是中期还设定了3—5年的周期。第二就是动力机制,无论你发展什么产业,或者你没有产业,你怎么活下去,这是你要考虑的根本的问题。在我们长期的建设来看,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特色文化的挖掘是形成小城镇特色化发展培育的一个主要的动力机制。 第三是人居环境建设,这是小城镇发展的一个空间载体,没有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对于发展特色小城镇基本上是空谈。第四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这是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基本保障,第一是财政补贴,管理权限和运营机制,大家所关心的可能是第一个方面,我个人认为财政补贴对于发展特色小镇可能也就是一个启动资金的角色,更重要的可能是运营机制,怎么利用社会资本。
第三方面,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阶段的工作以及我们所做的一些实践。首先是推荐程序,上报到审核到公布,有一个县级、省级和国家级的过程。标准认定,有一票否决项,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个标准,评选第一批第二批的标准,这两批的实践以及后期的核查也是正在修订这么一个标准,修订这个标准,首先逻辑框架就是顺应国家大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供给侧改革的大形势,第二避免同质化,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第三是着重改善小城镇的人居环境。第四是提供政策引导与支持。主要指标有几个方面,第一是通用指标,建制镇。第二是特色化发展的指标,产业、文化、景观,我们想从这三个方面设定相关的指标,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第三就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指标,第四是现场答辩,也就是政策支持,包括中央政策支持,现场答辩是一个地方的支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现在做这项工作,就想从原来的这种认定制改成一种创建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下一步我们用这个标准,一是认定,二是考核,不是说你进入了这个名单,就一直是国家的特色小镇,我们会根据这个指标进行一定的考核。我们也做了很多的个体上的一些尝试,我们在第一批第二批名单里面做了很多的工作。目前为止已经开展23个规划实践工作。这是我的一个演讲,希望能够解答大家对特色小镇的一些疑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