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01编辑:未知
在日前召开的广东省创新发展大会上,铁汉生态斩获广东省科技奖两项,凸显了作为中国生态修复与环境建设领军企业的领先优势。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投入研发资金近3亿元,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0多项……这种种标签都显示铁汉生态强大的科研实力。在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方面,铁汉生态可谓表现不俗。
本次获奖项目中,由铁汉生态主导、自主研发及应用的“边坡与废弃地生态修复综合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成效斐然。这个历时11年,先后科研投入超过2000万的项目已推广工程600余项,面积833.83万㎡,收入22.08亿,增加1万多人的社会就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成立不过16年的铁汉生态,在这个科研项目就经历了11年。这其中有一些怎样的故事?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铁汉生态在科研方面又有着怎样的坚持?
铁汉生态是怎样以科研驱动生产,并推动企业高速增长的?
通过“边坡与废弃地生态修复综合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负责人、年逾八旬的铁汉生态研发顾问徐义炎教授的讲述,我们或可窥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徐义炎 铁汉生态研发顾问
曾任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室副主任、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参与科研项目获奖及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获奖9项
1996年,为了更好地进行废弃采石场的边坡复绿,受深圳市政府的委托,徐教授开始开展抗干旱、耐瘠薄、适宜边坡绿化的植物筛选工作。他从174种抗干旱、耐瘠薄的植物中,筛选出了穿破石等37种适宜在立地条件恶劣的边坡生长的植物。
这些抗逆植物能在恶劣的条件下生长,并能自我演替更新。但是生长缓慢,与工程承包验收期限存在矛盾。工程验收一般以3-6个月为期,业主和承包施工方都希望采用见效快的速生品种,至于以后因退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在当时并不受重视。徐教授用课题经费生产的50万株种苗,除了实验用了20万株,余下的30万株滞销。
当时,以边坡修复为主业的铁汉生态刚刚成立。在滞销苗几乎无人问津的时候,铁汉生态董事长刘水却与徐教授注重长远价值的理念不谋而合。
铁汉生态坚持选用徐教授的慢效型抗逆植物苗,给予课题极大支持,在“广州南沙开发区采石场整治绿化工程”等多个工程中,采用新开发出的种苗。虽然减少了工程的收益,但是经过5年以后对“广州南沙开发区采石场整治绿化工程”的跟踪观察,发现所用种苗能够自我演替更新,生态效益良好。
2004年起,徐义炎教授开始着手“边坡与废弃地生态修复综合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前期的抗逆植物研发。刘水专门为其提供了苗圃场作为实验基地,并派出高管协助,保存了难得的种质资源。
为克服边坡和废弃地植被退化问题,项目重点在生态工艺、抗逆植物选育和配置(乡土植物为主),以及利用植物废弃物(含枯枝落叶)生物制肥并循环用于土壤改良等方面优化提升,取得突破,构建稳定发展的“土壤—植被”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体系。
徐教授表示,“在当时整个边坡修复行业盲目选用速生、见效快、不顾长远效果的植物的背景下,铁汉生态始终坚持使用投资多、见效慢的抗逆植物苗,化解了边坡修复‘一年绿,二年黄,三年死’的困境,实现了社会、生态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责任坚持。”
直到今天,徐义炎仍然记得刘水亲自到峭壁上察看灌木生长状况,还亲自补种金合欢种苗的情景。
2010年,徐教授成为铁汉生态研发顾问,助力铁汉生态研发团队在边坡与废弃地生态修复综合技术体系上的创新及应用。
“边坡与废弃地生态修复综合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历时11年,先后科研投入超过2000万,从生态修复工艺、抗逆植物选育、植物废弃物生物制肥并用于土壤改良等3个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在形成系统性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的同时,登记植物新品种1 个,获授权专利42 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发表论文78 篇,其中sci 论文4 篇,形成企业标准4 项。
目前,其专利成果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已推广工程600余项,面积833.83万㎡,收入22.08亿,增加1万多人的社会就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因为志趣相投,徐教授被刘水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生态理念坚持和不唯利是图、为人正派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如今已经81岁高龄的他,依然工作在研发的岗位上。
他说:“铁汉为我提供了人力财力支持,是铁汉让我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施展抱负的平台,每天跟年轻人一起,忙忙碌碌,生活充实愉快,完全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徐义炎教授与铁汉生态研发团队
81岁高龄的徐义炎教授仍奋战在研发一线
徐教授和铁汉生态的260多名研发同事正积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帮助铁汉生态不断攀上新的高峰。
目前,铁汉生态已拥有高级专家顾问12人(其中中科院、工程院院士7名),专业研发人员260余人。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0多项,并获批建立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铁汉生态院士工作站、立体绿化轻型基质研究工程实验室等。
铁汉生态研发实力
铁汉生态在夯实主营业务发展的同时,投入研发资金近3亿元,同时与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高水平的产学研平台。
现在,铁汉又积极开展纳米硅的应用探索研发,开拓遥感技术在本行业领域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生态修复的研发水平和科技含量,并和中科院植物所合作进行杂交构树的扶贫项目,利用生物有机肥循环利用植物废弃物等,实现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好结合!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投入研发资金近3亿元,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0多项……这种种标签都显示铁汉生态强大的科研实力。在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方面,铁汉生态可谓表现不俗。
本次获奖项目中,由铁汉生态主导、自主研发及应用的“边坡与废弃地生态修复综合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成效斐然。这个历时11年,先后科研投入超过2000万的项目已推广工程600余项,面积833.83万㎡,收入22.08亿,增加1万多人的社会就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成立不过16年的铁汉生态,在这个科研项目就经历了11年。这其中有一些怎样的故事?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铁汉生态在科研方面又有着怎样的坚持?
铁汉生态是怎样以科研驱动生产,并推动企业高速增长的?
通过“边坡与废弃地生态修复综合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负责人、年逾八旬的铁汉生态研发顾问徐义炎教授的讲述,我们或可窥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曾任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室副主任、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参与科研项目获奖及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获奖9项
1996年,为了更好地进行废弃采石场的边坡复绿,受深圳市政府的委托,徐教授开始开展抗干旱、耐瘠薄、适宜边坡绿化的植物筛选工作。他从174种抗干旱、耐瘠薄的植物中,筛选出了穿破石等37种适宜在立地条件恶劣的边坡生长的植物。
这些抗逆植物能在恶劣的条件下生长,并能自我演替更新。但是生长缓慢,与工程承包验收期限存在矛盾。工程验收一般以3-6个月为期,业主和承包施工方都希望采用见效快的速生品种,至于以后因退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在当时并不受重视。徐教授用课题经费生产的50万株种苗,除了实验用了20万株,余下的30万株滞销。
徐义炎教授接受深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采访
当时,以边坡修复为主业的铁汉生态刚刚成立。在滞销苗几乎无人问津的时候,铁汉生态董事长刘水却与徐教授注重长远价值的理念不谋而合。
铁汉生态坚持选用徐教授的慢效型抗逆植物苗,给予课题极大支持,在“广州南沙开发区采石场整治绿化工程”等多个工程中,采用新开发出的种苗。虽然减少了工程的收益,但是经过5年以后对“广州南沙开发区采石场整治绿化工程”的跟踪观察,发现所用种苗能够自我演替更新,生态效益良好。
广州南沙采石场修复前后对比图
2004年起,徐义炎教授开始着手“边坡与废弃地生态修复综合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前期的抗逆植物研发。刘水专门为其提供了苗圃场作为实验基地,并派出高管协助,保存了难得的种质资源。
为克服边坡和废弃地植被退化问题,项目重点在生态工艺、抗逆植物选育和配置(乡土植物为主),以及利用植物废弃物(含枯枝落叶)生物制肥并循环用于土壤改良等方面优化提升,取得突破,构建稳定发展的“土壤—植被”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体系。
徐教授表示,“在当时整个边坡修复行业盲目选用速生、见效快、不顾长远效果的植物的背景下,铁汉生态始终坚持使用投资多、见效慢的抗逆植物苗,化解了边坡修复‘一年绿,二年黄,三年死’的困境,实现了社会、生态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责任坚持。”
直到今天,徐义炎仍然记得刘水亲自到峭壁上察看灌木生长状况,还亲自补种金合欢种苗的情景。
铁汉生态生态项目代表:郴州西河湿地有色金属生态修复
铁汉生态生态项目代表:云南滇池环湖生态经济区水污染防治
2010年,徐教授成为铁汉生态研发顾问,助力铁汉生态研发团队在边坡与废弃地生态修复综合技术体系上的创新及应用。
“边坡与废弃地生态修复综合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历时11年,先后科研投入超过2000万,从生态修复工艺、抗逆植物选育、植物废弃物生物制肥并用于土壤改良等3个方向进行技术创新,在形成系统性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的同时,登记植物新品种1 个,获授权专利42 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发表论文78 篇,其中sci 论文4 篇,形成企业标准4 项。
目前,其专利成果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已推广工程600余项,面积833.83万㎡,收入22.08亿,增加1万多人的社会就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因为志趣相投,徐教授被刘水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生态理念坚持和不唯利是图、为人正派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如今已经81岁高龄的他,依然工作在研发的岗位上。
他说:“铁汉为我提供了人力财力支持,是铁汉让我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施展抱负的平台,每天跟年轻人一起,忙忙碌碌,生活充实愉快,完全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81岁高龄的徐义炎教授仍奋战在研发一线
徐教授和铁汉生态的260多名研发同事正积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帮助铁汉生态不断攀上新的高峰。
目前,铁汉生态已拥有高级专家顾问12人(其中中科院、工程院院士7名),专业研发人员260余人。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0多项,并获批建立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铁汉生态院士工作站、立体绿化轻型基质研究工程实验室等。
铁汉生态研发实力
铁汉生态在夯实主营业务发展的同时,投入研发资金近3亿元,同时与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高水平的产学研平台。
现在,铁汉又积极开展纳米硅的应用探索研发,开拓遥感技术在本行业领域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生态修复的研发水平和科技含量,并和中科院植物所合作进行杂交构树的扶贫项目,利用生物有机肥循环利用植物废弃物等,实现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好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