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7编辑:创始人
将雨水收集进地下蓄水池用来灌溉地面上的绿植、借助几个小小的导光管解决地下车库的照明问题、为玻璃栏板镀上一层光伏膜既不影响美观还能实现发电……在上海建科莘庄科技园区,三栋三星级绿色建筑全面展现了三代绿色建筑的工程实践,讲述着上海绿色建筑不断升级迭代的发展史。
图说:位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内的生态建筑示范楼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下同)
第一代:为生态建筑建设提供模板
园区大门一侧的建筑,出身不凡。“这是我国第一座绿色示范建筑,也是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的示范工程,是全中国第一栋获得三星认证的生态建筑示范楼。”楼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节能与低碳创新研究院院长张颖向记者介绍说。
大楼外侧,记者看到许多藏在绿植之间的浇灌喷头。“上海春夏多雨,所以我们在大楼的地下建起了蓄水池,安装了雨水收集系统和自动喷灌系统,这样就可以将雨水收集用来给大楼周边的绿色植被浇水,既给大楼周边带来了更多的绿色,也节省下水资源。”
盎然的绿意不仅限于大楼之外,大楼的中庭同样生机勃勃。大楼不再囿于传统的设计理念而是将顶部部分“打开”,装上玻璃将阳光引进楼内从而帮助绿色植物成长。大楼在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方面使用了超低能耗技术,此外还配备了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装置。
张颖表示,第一代建筑建造的完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体现了“超低能耗、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健康空调、再生能源、绿色建材、智能控制、资源回用、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亮点。也正是由于它的实践,住建部发布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之后的绿色建筑建设提供模板和基础模型。
第二代:从设计出发实现绿色节能
从大楼出来,往南走几分钟,第二代绿色示范建筑“莘庄综合楼”跃入眼帘。它采用“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建造理念,意味着绿色建筑建设不再追求堆叠昂贵的技术、设备来实现节能目标,而是从建筑设计本身出发,通过经纬度全年光照方向角度及动态模拟,将“遮光保温”等需求融入建筑形体界面空间里,建筑自给自足实现节能环保。
例如,从外观上看,园区内的二代建筑与第一代楼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在遮阳设计上,第一代的大楼采用的是在墙的外立面安装自动遮阳调节装置来实现遮阳效果,二代建筑则巧妙地采用了建筑形体自遮阳,设计的外轮廓像一摞旋转堆放的书,利用微妙的角度变化起到建筑自身遮阳作用。
另外,第二代建筑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运用了植物的生态遮阳。记者看到,在大楼的西北向的玻璃墙面上已经爬满了紫藤的枝叶,既遮阳又美观;冬季植物的自然凋零让更多的光线直射进来,起到了冬暖夏凉的作用,用较低的成本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更有利于推广。
图说: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外立面种有绿植,能有效降低表面温度
第三代:创新技术实现更健康的室内品质
“莘庄10号楼”则是第三代绿色及超低能耗示范项目,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三星级健康建筑和中国超低能耗建筑的认证,承载了上海建科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
“绿色建筑在规模化发展后开始重视提升楼宇质量。第三代楼在建造过程中实现了绿色设计理念的系统集成,实现健康建筑和超低能耗技术集成。”张颖说。
记者在10号楼室外草丛看到了多个导光管,这些设备能将自然光引入地下车库,实现车库白天的日常光亮需求,白天无须开灯,节约大量能源。另外,第三代建筑外的每块栏板都加装了光伏膜,可实现为大楼发电供电。
楼内的设计更值得称道。记者一走进办公区域,就看到了位于入口处的一台大屏上即时显示着当下各类环境数据,实现温度、湿度、pm2.5、co2、甲醛、tvoc等关键参数的透明化和可视化。
大楼采用“机械新风 自然通风”的混合通风方式,过渡季节采用自然通风,延长建筑的非空调采暖时间10%以上;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适应新风系统,根据室内外pm2.5的浓度高低,自动选择模式,在保障室内环境品质健康的基础上降低运行能耗;采用全热回收新风系统和冷凝排风热回收系统,热回收效率65%以上。
张颖表示,建筑领域是碳减排的主战场,要做到节能也要兼顾室内环境。“建科院正向打造更高标准的节能减排以及更高标准的室内品质的房屋方向发展。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去营造一个更好的空气品质、水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她还向记者透露,位于徐汇区宛平南路75号的上海建科集团总部正在建设第四代绿色示范建筑,预计将于今年年内投入使用。“第四代建筑外墙的光伏系统不仅利用了屋面发电,还利用到了立面幕墙光伏集成。未来还将引入直流储能的理念,通过数字化工具使其数据透明化可视化。”张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