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东京奥运会设计主场馆的隈研吾 在成都举办了他的最大规模体验展-凯发k8官方旗舰厅

发布时间:2023-03-28编辑:创始人

3月27日下午,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迄今为止最大规模体验展览《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在成都宽窄巷子的东广场上,举办了隆重的开幕式,并启动了为期两日的vip预展。 从明(29)日开始,展览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展览举办的场地位于宽巷子1号和2号这两座门对门的古雅院落内,总面积约700多平米,以细致入微的展陈设计,通过建筑模型、背景音乐、露天装置、多媒体影像、文献资料与书法等多个方面,调动观众们的多重感官体验,从而感受到隈研吾建筑的特色与魅力。 据介绍,“五感的建筑”此前于2022年在北京举办了首场展览,展览期间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和热烈反响。此次来到成都,是该展2023年度全国巡展之旅的第一站,展期将持续至6月30日。之后,该展将于7月前往上海继续与公众见面。



从人到环境,从“负建筑”到“五感的建筑”

2021年7月,推迟了一年的东京奥运会在疫情之下顺利举办。为东京奥运会设计主场馆——新国立竞技场的人,就是隈研吾。

这座体育场具有鲜明的隈研吾风格,远远望去,仿佛整个体育馆都被树木包围,其实场馆本身就是用无数纤细木块组成的巨大集合体,充分展现了本土化和低碳环保的特质。


新国立竞技场

作为善于运用不同物料的建筑大师,隈研吾在设计中糅合了传统工艺美学以及现今技术,创造出新型的触感建筑,并以引人入胜的外观、独具匠心的结构和流畅律动的形式为标志,将人与建筑重新连接起来,也为建筑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轻盈感。


新国立竞技场外观

在本次成都站展览的前言中,隈研吾也写道:“建筑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人类困住,是要让人的身心获得自由。历经三年的疫情让我们体会到,困在混凝土盒子里,人的身体和精神会承受怎样的压力,因而变得虚弱。五感的建筑是让人的身体获得自由、精神获得解放的建筑。为此,我试图调动人类所有的感官。”


《织部茶室》模型(成都站展览现场)

在此之前,隈研吾最为人熟知的建筑理念是“负建筑”——反对刻意的造型,力求让建筑融入自然,“消失”在周围的环境里。经过疫情之后,他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扩展和深化,由此形成了本次展览的主题“五感”。


隈研吾写给“五感的建筑”

五感就是人的五种感器知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隈研吾认为,进入21世纪后,交通便捷的城市、配备了各项新科技的建筑和智能家居,构建出高效的人工环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便捷,同时也离自然越来越远。

因此,拥有完整鲜活的“五感”,重拾自然带来的抚慰,在这位建筑师心目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他希望通过调动人们的所有感官,让人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到建筑当中。

现场有“凝固的音乐”和流动的音乐,以及清香

据策展人、r影像创始人胡鹏飞介绍,本次“五感的建筑”展览现场一共呈现了这位著名建筑师的37件经典建筑设计模型及相关文献,还有《竹棱》等大型装置作品以及多媒体影像作品等一并展出。

“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隈研吾在他的设计理念中也曾多次提到声音带来的灵感。”胡鹏飞介绍说,“他说自己在思考建筑设计的时候,脑海中常常会出现声音——‘啪啦啪啦’‘咕噜咕噜’……声音能让身体作出最直接的反应,这些用简单拟声词描绘的建筑,不可思议地令他感到愉悦。”


展览北京站曾举办主题音乐会

好的建筑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这些也是音乐的要素。因此,这次“五感的建筑”展览,策展团队专门邀请到东京艺术大学的音乐家波立裕矢及其团队,创作出符合此次展览场景并结合建筑功能感受的音乐作品。

音乐家们选取若干古典音乐片段为素材,加入自然界的声音如雨声、风声、水流声等,附以实验性的编曲方式,最终带来这些能让观众们时而感受到活跃的场域、时而感受到安静与放松,时而感受到开放与自然的音乐。


装置《竹棱》配的说明文字与香薰

现场的香气以隈研吾最爱使用的木材的自然清香为主,加入近似苔藓、松针、茶和檀香的气味,混合成弥漫在展览空间内一股沁人心脾的淡淡芬芳。在两座青砖瓦檐、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中,在院落内外精心布置的竹丛环绕下,沁人心脾的淡淡芬芳四下弥漫,令人心旷神怡。

“在这样的环境里,欣赏着隈研吾一件件利用新素材、新手法所设计的写字楼、艺术中心、咖啡厅、寺院、美术馆、博物馆等优美作品,无疑令人身心愉悦,充分体会到‘五感的建筑’所带来的美好感受。”胡鹏飞说。

富有层次和“编织感”的建筑外观 是他的特色

在宽窄巷子东广场一角,坐落着为此次“五感的建筑”特制的售票亭,层叠穿插的结构造型,体现出隈研吾独特的设计语言特色:细密规则的孔洞、榫卯结构的应用、传统材质与现代风格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又倍感亲切。


位于宽窄巷东广场的售票亭

这种用许多视觉效果非常细碎的几何形天然材质搭建或“编织”建筑物外观的做法,也是隈研吾设计语言的一个鲜明特色。这一点从他在世界各地设计的经典作品中都可窥见一斑:雪洞一般的织部茶室、仿佛被白色丝线覆盖的纤维研究所、层叠笼子模样的“虫冢”,以及1号院天井里那件名为《竹棱》的装置作品,无不具备强烈的隈研吾风格。


装置《虫冢》

这件高约六七米的《竹棱》,造型线条层叠错落,一支支曲线如同植物生长的姿态,交联编织,蜿蜒向上,观众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天空、青瓦与柔美曲线的完美结合。为了确保造型精准,隈研吾事务所的布展团队选用了柔软坚韧的细铝条,但在外观上看来,与竹篾片毫无二致。

这些弯曲的“竹枝”,从素净的灰色碎石上“生长”起来,三角形与椭圆形结合的几何空间,与屋檐上的青瓦、窗棂的木格子和特意布置的迷你竹林,相得益彰,完美融合。


《竹棱》

另外,本次展览的展墙设计也别具一格:布展团队特制了一批可拆卸的“纸砖”来搭建。这些中空的纸砖,所用材料与装鸡蛋的蛋托格子一样,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纸砖的形状借鉴了隈研吾最爱的榫卯结构,无需任何钉子或胶水,直接通过相互嵌入的方式,就搭出一面面充满环保气质、又能保护老院子原有墙面的展览空间,形成连贯的展陈体验。


纸盒搭建成展场内墙

在中国,隈研吾亦设计了多件地标性作品,从长城下的公社“竹屋”,到上海的“z58”空间,到三里屯soho,到杭州淘宝总部的水乡庭院,到中国美院民艺馆,他作品中的隐忍、内敛、辩证的东方哲学,总能引起共鸣。

许多成都市民或许去过位于新津的知美术馆,美术馆外立面使用了隈研吾很有代表性的“瓦片帘幕”设计,在2022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知美术馆获奖脱颖而出,获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和“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文博艺术空间)两项殊荣。


知美术馆外观(图据美术馆官微)

隈研吾说,“在中国工作,对我来说是一项重大转变。日本太小,无法让我实践这些理念。中国却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在这个地方,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