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筑策划理论概述与解析-凯发k8官方旗舰厅

发布时间:2020-08-01 来源:未知 编辑:未知

摘要:建筑策划作为建筑设计前期确立设计目标和需求的环节,在全过程工程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美国建筑策划理论进行研究,梳理其思想沿革和发展谱系。在理论方法方面,以问题探寻法理论为切入点,从研究思路、组织方式和交流方式等方面研究其特点;在技术手段方面,通过引入信息矩阵图和梳理分析方法,将复杂设计需求归类并进行量化分析;在制度标准方面,介绍美国建筑策划制度和合同格式。此外,本文结合同济大学建筑策划领域的教学、交流和研究,探讨建筑策划理论在中国的教学和发展应用。

关键词:建筑策划,问题探寻法,策划构想,教学研究

建筑策划是建筑设计前期的重要环节,是建筑师为了实现设计目标,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对设计问题进行研究,结合调查收集的资料,提炼出有逻辑的设计依据,为下一步的设计提供指导[1]。在国际上,建筑策划工作已成为设计程序的一部分,而在我国的基本建设程序中,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后就直接进入建筑设计阶段,并未能明确建筑策划这一环节。随着我国建筑师的服务范畴向国际职业建筑师发展,执业实践也需要与国际接轨。因此,有必要从法律法规上肯定建筑策划的地位,明确建筑策划制度。2017年5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全过程工程咨询在我国全面推动。建筑策划是全过程工程咨询中的重要工作,其内容、定位和决策对建筑项目起直接影响。在2018年,中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以“建筑策划”作为培训科目,介绍建筑策划理论和操作模式。本文结合同济大学近13年来在建筑策划领域的教学、交流和研究,对美国建筑策划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1 美国建筑策划理论的起源

美国是建筑策划的发源地,也是建筑策划研究成果最丰富的国家。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荣誉教授、crs事务所1)的合伙人之一威廉·佩纳(william pena)在建筑界享有“建筑策划理论之父”的美称。1959年,佩纳与他的老师威廉·考迪尔(william caudill)在《建筑实录》杂志上发表论文《建筑分析:良好设计的开始》,提出了建筑策划的概念。1966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在《建筑实践的新兴技术》中首次提到了关于项目策划中进度表、分析图表以及调查技巧等内容。随后,该协会出版了《建筑实践的新兴技术2:建筑策划》,总结了建筑策划的技巧,强调了业主在建筑策划过程中的责任,同时建议建筑师介入建筑策划的过程,与业主共同完成建筑策划文件。同年,由佩纳、考迪尔和约翰·福克(john focke)共同撰写出版的在建筑策划理论著作《问题探寻法:建筑策划指导手册》(problem seeking: an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primer),第一次较为完整和系统地描述了建筑策划的程序,提出了直观易用的策划方法和建筑策划的指导原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

美国建筑策划源起与战后的婴儿潮有关。1950年代由于人口的增长,造成校园建筑的不足,而考迪尔和佩纳等人所在的crs事务所正是以校园建筑见长。crs事务所在大量项目的过程中常常发现由于建筑师和甲方、项目管理者以及实际使用者之间沟通的不到位导致设计成果出现问题。因此,他们在实际项目中积极探索新的设计程序方法,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在这一过程中,考迪尔和佩纳等人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通过对问题分类限定,然后进行梳理,并对每一部分信息进行总结陈述,确保业主和设计师都能理解设计的本质问题。考迪尔的另一本著作叫做《比尔·考迪尔备忘录》,记录了他在建筑策划与设计中的许多感想,为后来的策划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问题探寻法》中的建筑策划方法

“问题探寻法”(problem seeking)又叫做“五步法”。佩纳引入分析方法学,将建筑策划工作分为5个步骤,分别是:建立目标、收集和分析现状、发现和检验概念、决定需求和问题陈述[2]。这其中,前3步重在对设计条件和需求的描述,第四步将对需求进行决策,如空间需求、建设质量标准、预算和时间,这些内容至少有一项是调节的,以此确定各项需求。通过五步法总结出对后续设计的重要因素,并将其中的内容汇总整理成为策划报告。《问题探寻法》新版作者帕歇尔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指出,问题探寻法不仅是一种策划的格式,更是一种思考的方法(way of thinking)。“问题探寻法”这一方法也被德州农工大学注册成为一项知识产权。

在建筑策划的表达方面,佩纳采用了棕色板(brown sheets),将所有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和图案绘制在卡纸上,并按照限定排列成矩阵形,卡纸可以随着策划进程不断增减和修改。这种方法使策划团队、特别是包含非设计专业人士在内的策划团队沟通更加高效。棕板纸不仅是交流手段,也是一种策划报告的形式,即将所有卡纸按五步法的顺序汇编成册。在crs的早期策划实践中,棕板纸多采用21cm×14cm的固定尺寸,应对于当时缩印幻灯片的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策划表达开始更多采用电子白板的形式,方便进行存储和网络会议交流。

在建筑策划的工作组织方面,佩纳认为策划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有3类:策划者(或策划团队),业主和使用者。这其中,策划者是整个过程中的核心和组织者,业主和使用者负责提供信息和需求。建筑策划学者唐纳·杜尔克(donna duerk)认为,策划者定期与后续设计者或参与业主共同商讨所负责的设计问题,如果策划者不能与业主达成一致,而问题本身却对设计有较大影响,那么必须在策划中注明,并作进一步的策划补充[3]。这种会议可以采用“寄居会议”(squatters work sessions)的形式,即在策划团队前往业主的办公地设立一个会议室,一周时间集中讨论策划内容)。例如crs所参与的萨马瑞坦沙漠医院(desert samaritan hospital)的案例中,策划团队与业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活动,医生们表达了自己对新医院的构想:每个科室的细节、就诊流线、病房的布置、以及建筑造型和当地文化特征等等内容等,最终形成策划成果。另外,也可以采用网络会议形式(virtual meeting)。佩纳与杜尔克的方法在实际的工程管理中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除了crs之外,这种方法也被美国其他一些事务所采用。

在建筑策划的预评估方面,最典型的评价方法是由佩纳提出的“质量四边形法”(quality quotient)。佩纳认为应该从问题探寻法划定的4个方面对设计质量进行量化,他对此提出了具体步骤:第一,从功能、形式、经济和时间4个方面提出问题;第二,基于项目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对每项内容进行打分,分值从1到10,逐级代表设计结果从失败到完美;第三,通过两两相乘得到“质量分数”,体现出4种因素之间的平衡。

3《问题探寻法》信息矩阵表

建筑策划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和处理信息。问题探寻法提出了一个新的信息分析方法:信息矩阵表(matrix)。在上文介绍的五步法基础上,佩纳引入“功能”“形式”“经济”“时间”4个需求要素(four requirements),建立一个关系矩阵,把搜寻的过程和内容联系起来,这两点交织成一个涵盖整个问题的信息框架。这4个要素在每一步都相互影响,比如在第一步建立目标中,功能目标、形式目标、经济目标和时间目标都应该出现。信息矩阵表提供了一个分类和记录信息的框架,在处理大量信息是,这个矩阵可以有效避免信息堆砌,使内容一目了然。这个表格也起到检查作用,通过墙上的棕版纸可以发现是否有遗漏信息,成为策划团队的一种沟通方式(表1)。

早期建筑策划主要侧重对空间配置、政策、市场等研究,佩纳认为,四要素的概念很宽泛,可以应对不同类别的信息。但随着项目的复杂性和复合性程度增加,需要涵盖更多的需求要素。对此,另一位策划学者罗伯特·赫什伯格(robert hershberger)在中加入了人文、环境、文化3个新的价值因素[5]。帕歇尔也认为,在设计类型(包括建筑、城市设计和景观)变得复杂的情况下,策划的要素并不局限在这四点,可以加入更多的需求信息矩阵图可以看作是一种定性分析的方法,而在定量分析方面,数学方法的引入使策划研究更加科学准确。建筑策划学者亨利·沙诺夫(henry sanoff)在《建筑策划方法》中提到了优先级矩阵法。例如,为了初步判断某新建项目中各种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可以通过优先级矩阵法,列出需要比较的因素如文化设施、学校、居民交往、距离等等,进行两两比较,将优先性选项的序号填入表格,最终按照表格统计的数量排序[6]。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策划决策者简化价值因素之间的关系,将抽象的问题指数化。虽然策划的过程不完全是依靠数据分析做出判断,但是定量分析保证了策划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4 美国建筑策划理论中策划构想与设计构思

美国建筑策划理论明确地区分了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的不同,即建筑策划是发现问题(problem seeking),而建筑设计是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这也决定了两项工作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直以来建筑策划理论存在着一个争论,那就是策划是否需要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美国建筑策划理论观点认为,策划阶段应保证相对客观,不应加入策划者的主观意见;而且,策划构想不应代替建筑方案中的构思工作。佩纳在《问题探寻法》中,解释了策划构想与设计构思的两个主要区别。

一是“抽象与具象”(abstract and concrete)的区别。佩纳认为,策划构想是从个别案例中总结出的一般或抽象的概念或思想,而设计构思是指针对业主或使用者提出的具体问题给出的凯发k8官方旗舰厅的解决方案。例如,“文脉并置”是策划中提出的构想,对应的设计构思可能是“在历史建筑中部分改造成新的立面”或者“用新建筑补充历史建筑缺失的部分”,这些则是具体的设计手段。佩纳认为,建筑师在进行策划工作时容易陷入具象和形态的思维,因此需要注意表述的抽象性,在问题被收集和发现提出之前,避免具象的策划构想,保证后续设计的灵活性。佩纳认为,策划中需要进行一些抽象,而不是一味地增加细节问题,否则难以得出解决方法。

二是“客观与主观”(objective and subjective)的区别。上文提到,策划是搜寻问题,设计是给出答案。相对应地,策划构想是提供客观性的可能建议,设计构思则包含了设计师的主观喜好。例如在策划中的“形式”部分,策划构想提出学校需要3个独立空间的班级,设计则可能据此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在3个楼层分别设置3个班级,或者是设计三栋独立的建筑,这就是从客观到主观的过程。对于策划和设计在同一团队完成的项目而言,策划阶段介入设计并不会存在明显问题。然而,如果策划阶段和设计阶段由不同公司或团队进行,策划书中存在的主观预判很可能会影响后续设计的思路,也影响设计的多种可能性。另外,从建筑执业实践的角度上看,美国建筑策划理论将建筑策划和建筑设计工作区分开,也是为了使建筑策划能够作为一项独立环节,单独签订合同。

5《问题探寻法》策划理论在美国的影响和发展

《问题探寻法》一共出版了5版,并被翻译成中文、日文版本,是建筑策划领域的权威书籍。美国建筑策划研究一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者和著作。除上文中提到杜尔克的《建筑策划:设计中的信息管理》,赫什伯格的《建筑策划与设计前期管理》等,沙诺夫的《建筑策划方法》,还有如爱德华·怀特(edward white)撰写了《建筑策划介绍》,米基·普莱梅尔(mickey plamer) 撰写了《建筑师的设施策划指南》等。此外,在crs事务所工作过的建筑师延续了佩纳等人的研究,罗伯特·库姆林(robert kumlin)撰写了《建筑策划:设计实践的创造性工具》,伊迪斯·切里(edith cherry)撰写了《建筑策划:从理论到实践》等(表2)。

《问题探寻法》是建筑策划和设计的标准教科书,美国许多高校都开设建筑策划课,并将其作为重点介绍。佩纳曾作为美国建筑注册委员会顾问,撰写了该委员会考纲的建筑策划部分,使建筑策划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考试的一项内容。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crs中心,由瓦利安·米兰达(valerian miranda)教授带领的团队不仅保存了crs学者策划研究的全部资料和策划案例,也通过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为建筑策划理论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2007年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举行的建筑策划圆桌论坛,包括佩纳、沙诺夫、普莱瑟、帕歇尔等学者及来自国内的庄惟敏教授参与了会议,对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策划和使用后评价的发展提出了方向[7]。

在实践方面,建筑策划的创始团队crs于1990年代合并入hok,后来成立了策划咨询团队(consulting group),由原crs的帕歇尔负责,他在长期从事建筑策划实践的基础上,大幅更新了《问题探寻法》的第五版,增加了bim和数据技术应用于建筑策划的内容,以及建筑策划工具的介绍。时任hok总裁比尔·赫尔穆特(bill hellmuth)认为,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提交策划报告是更加可持续和整体的设计凯发k8官方旗舰厅的解决方案。另外,在与美国som事务所、德国henn事务所的交流中,对方都明确表示进行过建筑策划的工作,并且肯定了其在前期定义设计内容的重要作用(图6)。

6 美国建筑策划制度和合同格式

美国建筑策划工作通常在工程咨询阶段和项目启动阶段,在美国建筑师协会合同《建筑师与专业咨询机构协议书标准格式》c141中,就对建筑策划的具体内容进行和规定,如“信息收集”中的场地调研、场地测绘、环境影响报告、现状建筑调研、法规、经济可行性等;“策划访谈”中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以及对文化、技术、美学、经济、环境等方面需求;“客户调研”中的功能效率、使用者舒适度、建筑经济性、环境可持续性、建筑形象等。“项目阶段”的时间管理等。这些制度保证了建筑策划工作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图7)。

当前,我国对于建筑策划的操作主体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详细规划编制单位、建筑设计师、策划机构、开发商项目部等都在参与这一工作,而且往往各方的结论和成果表达有很大出入。在近期组织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策划学组会上,各位专家也就此问题进行过讨论,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建筑策划为项目决策和设计依据,应明确由建筑设计师牵头,结合业主、使用者代表、与项目类型相关的专业人士等,共同组成策划团队。而在策划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也需要给予配合。

7 美国建筑策划理论和中国的教学实践

《问题探寻法》作为美国建筑策划理论的代表作,也被引入中国的教学实践。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均开设了建筑策划课程,并对该理论进行介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自2005年起开设建筑策划课程,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双语课程,至今已经有13年时间。2005年,曾经在hok事务所工作、后来在美国创立adp事务所的潘苏(solomon pan)教授首次将美国建筑策划的“问题探寻法”理论带到中国。潘苏教授长期从事策划实践,对其中的矩阵分析等技术工具十分了解。这套方法经过hok事务所数十年实践得以完善,并且行之有效,在美国很多事务所得到延续使用。同济大学的建筑策划课以《问题探寻法》作为基本教材,介绍建筑策划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建筑策划项目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基于此项教学,同济大学成立了建筑策划教学和研究团队,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和创新建筑策划理论,申请获批两项以建筑策划为主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清华大学的建筑策划课程从日本的建筑计划学研究入手,在庄惟敏院士的带领下,逐步发展成为项目全过程研究,其团队结合美国的建筑策划理论,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最新出版的《建筑策划与后评估》一书也是中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的必修教材。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邹广天教授团队也在建筑策划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开设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课程,其团队成员也曾在德州农工大学学习美国建筑策划理论。2014年,于清华大学成立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策划专委会(apa)是当前国内建筑策划研究的重要组织,专委会对于推动建筑策划研究,提高业界对于建筑策划的重视程度,推广建筑策划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美国建筑策划理论的介绍,重点从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制度标准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解读。在理论方法层面,以问题探寻法理论为切入点,从研究思路、组织方式和交流方式等方面研究其特点;在技术工具层面,通过引入信息矩阵图和梳理分析方法,将复杂设计需求归类并进行量化分析;在制度标准方面,介绍美国建筑策划制度和合同格式。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探索适合国内建筑策划工作模式和教学模式,使建筑策划真正成为建设阶段前期的确定设计依据和设计需求的有效手段。未来,将结合全过程工程咨询实践,进一步完善建筑策划的理论和操作方法研究。

注释

1)crs事务所全称caudill rowlett & scott architects,成立于1948年,1983年并入je sirrine工程公司,1990年代建筑业务被hok收购。德州农工大学建筑学院的crs中心保存着该事务所的大量理论文献和设计项目资料。

参考文献

[1] caudill w, et al. the tibs of bill caudill[m]. houston: crs sirrine research. 1984.

[2] cherry e. programming for desig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1999.

[3] cherry e. programming[g]. //joseph demkin. the architectect's handbook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14th edition[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8.

[4] duerk d.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design[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1993.

[5] hershberger r.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 predesign manager[m]. new york : mcgraw-hill,inc. 1999.

[6] hershberger r. programming[g]. //aia. the architect's handbook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13th edition[m]. 2000.

[7] kumlin r.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creative techniques for design professionals[m]. new york : mcgraw-hill, inc., 1995.

[8] pena w, and parshall s. problem seeking: an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primer, 5th edition[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2012.

[9] sanoff h. methods of 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m]. stroubsburg : dowden, hutchinson & ross,inc. 1977.

[10] sanoff h. integrating programming, evalu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design: a theory z approach[m]. burlington : ashgate publishing. 1992.

[11] preiser w. facility programm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stroudsburg: dowden, hutchinson & ross, inc., 1990.

[12] 屈张. 建筑策划的协同模式在历史环境新建项目中的研究[d], 北京: 清华大学, 2015.

[13] 涂慧君. 建筑策划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14] 庄惟敏. 建筑策划与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15] 庄惟敏, 张维, 梁思思. 建筑策划与后评估[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作者单位:

屈张,涂慧君(通讯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城市建筑策划与评估分实验室

汤佩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网站地图